學會容忍,才會有所得
忍讓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一個人,如果能夠忍下某些氣,甚至是某些羞辱,那么在忍讓過后,他所收獲的將會更多。因此,在人際關系復雜的職場中,我們要讓自己立足,并且慢慢壯大,更需要學會容忍。要知道,適時地低頭,是為了以后更好地抬頭。
南先生認為,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從表面上來看,處處忍讓,把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名譽拱手相讓,是吃虧了,但是,從佛家的因果輪回的法則來看,一時的忍讓體現的是“能舍”之心;從長遠角度出發,是“得”。日積月累,便能培養出無量的福德。進而南先生反問道:“你聽說過有福的人會被人欺負嗎?會被人欺負不能說是有福氣,因此肯定吃虧的才是聰明人啊!”
南先生何出此言?因為古人常講“處事難,處人更難”,正如一位大師所說:“人都是凡夫,凡夫的心千變萬化,凡夫的念頭隨境界轉,相處當然困難,唯一的原則就是忍讓。要放寬自己的心量,學著能夠容忍、能夠忍讓,避免一切的沖突、摩擦……”可見,難度系數如此高的人際交往中,忍讓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不僅有利于緩解當下的氣氛,更有利于個人以后的發展。
試想,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若是不懂得容忍,遇到別人的刁難,便當眾大發脾氣,甚至破口大罵,這不僅容易招致他人的反感,還可能激起對方更深的怨恨,甚至可能會被老板開除。再如,在職場中,想要有所發展,做出一定的成績,卻不能腳踏實地地去付出,忍受不了一時的困境,于是處處耍小聰明,急功近利,結果往往是功敗垂成。同事和上司一時可能不了解你,但是久而久之,你有幾斤幾兩,便能掂量得一清二楚。這樣看來,毋庸置疑,不能忍也是一種非常愚蠢的做法。
對此,南先生在解釋《莊子·人間世》中的“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時候講了宋朝的一個宰相呂蒙正的故事,現在我們也一起來看看呂蒙正此人此事為何深得南先生的好感:
呂蒙正在成為宰相之前,日子過得非常清貧。一家大小的生計靠他砍柴維持。過年的時候,要祭拜灶神,家里也沒錢買供品,所有需要的東西都是呂蒙正自己親手做的。他自嘲地說:“現在的文章不值錢,所以菩薩你盡管上天,我也只有點一炷香來送送你,因為沒有錢來拜你。”
后來,呂蒙正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上朝的第一天,滿朝文武百官都看著他。眾人之中,有人看不起他,甚至惡言相加。
走在呂蒙正身后的官員聽不下去了,便問呂蒙正:“是誰說的?要不回頭看看。”呂蒙正卻說:“何必管他,不要回頭!”這位官員很是費解,只見呂蒙正鎮定地說:“我由一個窮書生成為宰相,在第一次上朝時被人罵,實屬正常。將來要繼續輔佐皇上治理天下,要擔當起這樣的重任,還離不開眾人的支持。如果現在我回頭看了,便可能忌恨上了。這豈不是給自己樹敵?”原來,這呂蒙正的容忍正是南先生所欣賞的。所以南先生說:“一個人到了某一個階段,不要說是做官,你到公司做一個小職員,老職員都還要看看你的,‘必將乘人而斗其捷’,跟你斗一斗,看看你敏捷不敏捷,靈光不靈光。”
因此,在職場中,我們要明白,要得,先要舍。凡事不要由著自己的性子莽莽撞撞,要鎮定、穩重、成熟地與人相處。要知道,吃得眼前虧,能舍,才能得。而真能做到如此,也就能厚積薄發,并且化干戈為玉帛,職場之和諧,也便指日可待了。
上一篇:人定勝天,命不好自己可以改造
下一篇:職場中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