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又思,不罔不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它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一味地讀書,而不思考,便會迷惑,即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會被書本所累,進而也就會被書本的表象而迷惑,甚至百思不得其解。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可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苦思冥想,而不通過學習積累更多的知識,那么在問題面前終究不過是流于空想,找不到解決的辦法,進而便會因為產生更多的疑惑而始終無所得。
對此,南懷瑾先生說:孔夫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如果對于所學的知識不善加利用,不去思考,只是一味地去聽,那么自學跟不學是沒有區別的。學問的內涵是要懂得善加利用所學,這樣才能學以致用,也才算是真正的學問。
因此,要獲得有用的真知,就必須把學習和思考密切結合起來。正如西方哲人康德所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所以,為了避免虛耗精力,誤入歧途,在學習中,我們不僅要學習,更要思考,并且將二者密切結合在一起,如此一來,才能不罔不殆。
在教授學生佛學知識的時候,南先生一再強調,光曉得敲個木魚,不去參悟,那有什么用?念經要一邊念一邊參悟才是功德無量,否則你念經與念石頭沒有兩樣。
仔細看來,南先生的話無不在強調,學的時候,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了解實質,獲得真知。南先生今天在學術上的修養和成就,固然與他的學習態度密不可分,其實,也離不開他的學習方法——學而又思。
少年時候的南先生愛學習、愛看書,但也曾被私塾的老師強行要求背四書五經,盡管當時不懂,但是南先生并沒有囫圇吞棗似的光啃書本,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領悟力加以思考。這樣的學習方法是南先生一直堅持的,正因為如此,南先生并不是一味地迷信課本,也不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通過讀書進行思考,進而獲得智慧,并用它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也正因為如此,南先生才能獲得如此矚目的成就。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由此可見,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不論是象牙塔里的純粹的學習理論知識,還是通過觀察生活而學習人生智慧,我們都應該向南先生學習,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做到“不罔不殆”。
否則,就會如南先生所說:“有些人有學問,可是沒有智慧的思想,那么就是迂闊疏遠,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罔’了,沒有用處;相反地,有些人‘思而不學則殆’。他們有思想,有天才,但沒有經過學問的踏實錘煉,那也是非常危險的。許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為,自己誤以為那便是創作,結果陷于自害害人。”
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要避免這樣的后果,該如何做到學而又思,不罔不殆呢?
南先生說:“學問里面最忌諱的就是不懂裝懂,這樣只會使自己的知識面更加狹窄……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虛心請教別人,那么對自己而言又是多學了一點知識。如果不懂而裝懂,那么就會自食惡果。”
要避開這樣的惡果,我們就必須如南先生一樣“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樣一來,才能做到術業有專攻,干一行,愛一行;也才能在這一行里嶄露頭角。
南先生還說:“人生想要成就大學問就必須多學多問,這樣才能拓寬知識面。這樣的學問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學問。”這也充分體現了南先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原則。正因為如此,南先生才能始終將學與思有效地結合起來,不罔不殆。
而這,也恰恰值得我們效仿的方式。
上一篇: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話可說
下一篇:推己及人,將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