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秀
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
——《晉書·向秀傳》
簡介
向秀(約227~272年),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
向秀雅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隱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氏害死,向秀應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受司馬昭接見,任散騎侍郎、黃門散騎常侍、散騎常侍,與任愷等相善。向秀喜談老莊之學,曾注《莊子》,“妙析奇致,大暢玄風”(《世說新語·文學》)。注未成便過世,郭象承其《莊子》余緒,成書《莊子注》33篇。另著《思舊賦》、《難嵇叔夜養生論》。
人物小記
向秀小時候家里很窮,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所以對食物特別珍惜,從小養成了節約糧食的好習慣。他入朝為官后,有了豐厚的俸祿,完全可以過上流社會的生活,但他卻把錢財廣濟窮人,自己仍然保持著窮家子弟的簡樸作風。
晉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向秀家鄉一冬無雪,春旱無雨,田地里的麥苗長得稀稀落落,老百姓欲哭無淚,憂心忡忡。向秀得知家鄉的災情后,多方籌款購買糧米運回家鄉,還帶領家里人每天在京城的各個飯店收集遺棄的饃餅和米飯,回到家選擇還能食用的切成饃片、拍成飯餅,曬干后妥善地儲存起來。這些干糧混在一起,裝入麻袋。向秀給它們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金銀餅”。日積月累,裝滿了金銀餅的麻袋垛滿了向秀所住的屋子。
當年秋天,向秀的家鄉鬧起了蝗災,莊稼顆粒無收。臨近年關,十家有九家揭不開鍋,很多人餓得奄奄一息。向秀得知這個消息后,就雇傭了十幾輛牛車把儲存的“金銀餅”全部運回了家鄉。在這生死關頭,村里人吃上了“金銀餅”,男女老少都贊頌向秀是他們的大救星。
主要思想
向秀思想的基本面貌是“好老莊之學”。他的主要觀點表現于《莊子注》中。史書中記載說,向秀在《莊子注》中闡發的思想觀點,后來由他的同時代人郭象“述而廣之”,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向秀著《莊子注》和郭象著《莊子注》兩個版本,兩個版本的思想觀點大體一致,因而,要研究向秀的思想,現在所見的郭象著的《莊子注》應該是重要的依據。
上一篇:司馬遷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呂坤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