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教授醉心研究中文詩歌》
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學,但丁、彼特拉克、哥白尼都曾是這里的學生。這里有一位教授,幾十年來孜孜不倦地講述中國故事,傳播東方文化。她叫鮑夏蘭,是歷史文明文化系的資深漢學家。
“留學時光推開了我走進中國文化的一扇門”
鮑夏蘭一開始的中文名字叫鮑察娜,更貼近她意大利名字的發音。改成鮑夏蘭是因為她喜歡夏天,同時認為“蘭”字極具中國韻味,“《紅樓夢》里就有人物名字用了‘蘭’字。”
1973年從威尼斯大學學習中文畢業后,鮑夏蘭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曾兩次來中國學習。“美好的留學時光給我留下愉快的記憶,推開了我走進中國文化的一扇門,為日后的研究與創作積蓄了動力和能量。”
在中國期間,鮑夏蘭到農村種過水稻、收過棉花,去過紡織廠、印染廠與工人同吃同住,還做了很長一段時間工人。“至今清楚記得1989年到過的廣州一家國營大機械工廠,和工廠里差不多百來號人聊天,收獲很大。”
這些年來,中國迅疾的變化令鮑夏蘭吃驚。她經常和自己的學生說,“我是半個中國人,在中國的經歷培養了我!”
“中國的詩歌太美了,還有那群寫詩的人”
在北京大學留學期間,鮑夏蘭喜歡參加文學活動及交流,結交了不少當年的文學才俊。“中國的詩歌太美了,還有那群寫詩的人,讓人沉醉,讓人向往。”對于中國詩歌的愛,鮑夏蘭毫不掩飾。“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的詩就不用說了,曹操和歐陽修的很多詩作深得我心。”鮑夏蘭的中國古文閱讀量大得驚人。
和古詩相比,更受鮑夏蘭青睞的是中國近現代詩人的詩作,“中國是什么,中國意味著什么,這些詩告訴我們不要去主觀想象,而是要去看內在。”出于偏愛,20世紀中國文化領域的知識分子及其作品成了她主要研究的領域。1986—1999年間,鮑教授出版了四本名為《以文字的形式》的詩歌選集,1996年出版了詩歌選集雙語文本《中國新詩人》,把中國當代詩歌的背景和故事帶到了意大利。
“中國有更多的‘文化富礦’等待采掘”
“每年我都會抽出固定的時間,給學生們講一些中國最有名的作家和詩人。”鮑夏蘭把漢學當作一門面向未來的學科,“當務之急是要讓人知道中國不只有貿易和商業,有更多的‘文化富礦’等待我們去采掘,不能只學習語言,還要學習中國文化。”
鮑夏蘭幾十年的教學生涯培育了一大批漢學人才,其中很多人都在從事與中國相關的工作,她現在也熱衷于幫助愿意積極投身于中國文化傳播的年輕人和機構。平日里,鮑夏蘭會通過各類文章、報刊以及網絡來了解中國。她一次次從中國不辭辛苦將大量中國圖書背回意大利,其中很多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書,“這些書是學生了解中國發生了什么的重要渠道。”她幾乎每年都會去一次中國,待上三四個月,她認為“理解中國,需要做調查”。
明年鮑夏蘭就要退休了,退休后的研究計劃,她已經排得滿滿當當的,“當務之急,是再去一趟中國,找農民工聊聊他們的詩。我很期待!”
□4月16日《人民日報》葉琦

上一篇:當代漢語詩歌走向世界
下一篇:散文的三種品格:靜態,動態,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