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自有桃花源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在他的住宅邊,種著五株柳樹,于是別人叫他“五柳先生”。他的竹籬茅舍很破,四壁空空蕩蕩的,不能遮風蔽日,卻住得很快活,在里面讀書,會忘記穿墻而進的風。偶爾他也去親友那里喝酒,親戚朋友看著他,總說:“你有這么好的才華和高遠的志向,為什么會混得這么差呢?”他也不回答,把酒喝光,回家去了。他的生活清苦,卻安然自在。
這個人就是鼎鼎大名的陶淵明。公元365年生于東晉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死后親友私謚“靖節”。
東晉淝水之戰以后,謝安趁前秦崩潰的時機,派謝玄收復黃河流域大片失地??墒菚x孝武帝卻重用他弟弟會稽王司馬道子,竭力排擠謝安,使謝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謝安死后,東晉政權落在昏庸的司馬道子手里,東晉的朝政就越來越腐敗了。
公元399年,晉安帝在位的時候,會稽郡一帶爆發了孫恩領導的農民起義,過了兩年,起義軍十幾萬逼近建康,東晉王朝出動北府兵,才把起義鎮壓下去。這時候,東晉的統治集團內部又亂了起來。桓溫的兒子桓玄占領了長江上游,帶兵攻進建康,廢了晉安帝,自立為帝。過了三四個月,北府兵將領劉裕打敗桓玄,迎晉安帝復位,打那以后,東晉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里,因看不慣當時腐敗的政治,陶淵明隱居在柴桑。實際上,陶家也算破落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他的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但到了陶淵明這代,家庭衰微,他八歲喪父,和母親妹妹相依為命,大部分時間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官到征西大將軍。行為有點怪,好老莊,蔑視名教,喜歡喝酒,喝到忘形得意時,旁若無人,非常瀟灑。陶淵明很小就崇拜這個外祖父,所以自己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痕跡。
孟嘉家里藏書很多,陶淵明很小就開始閱讀這些書,每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去問祖父。東晉時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祖父教他讀書,比較雜駁。除去老莊,還學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雜書。
實際上在公元393年,大約28歲的陶淵明也曾當過官。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去江州擔任祭酒。我們說的祭酒,可不是只顧喝酒,而是當時地方上主管教育的官。江州祭酒即相當于現在的教育廳長兼大學校長,是比較高尚的職位。但晉以來的世族門閥等級森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陶淵明家族式微,等同庶族,所以官場上沒人瞧得起他。由于受到排擠,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沒多久,陶淵明辭職不干了?;丶液蟛痪?,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大概是前次做官的經驗太糟糕,他寧可在家里種田,也不肯去州里上任。
后來,陶淵明越來越窮了,靠自己耕種田地,也養不活一家老少。親戚朋友都勸他出去謀一官半職,他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當地官府聽說陶淵明是個名將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薦他在劉裕手下做了個參軍。但是過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當時的官員將軍互相傾軋,心里很厭煩。他叔叔陶夔于是又介紹他任彭澤縣令。與以往的祭酒參軍不同,陶淵明此次入仕是有一定實權的,很多大人物都是從縣令做起的。
彭澤是個很小的縣城,在籍人口只有2萬多人。但它水系星羅棋布,土地又肥沃,算得上魚米之鄉。陶淵明來到彭澤任職,心里非常滿意。因為這里離他家鄉不遠,從彭澤乘船,僅二天時間就可抵達上京里附近的內河渡口。
當時官場有條潛規則,就是縣令可以擁有縣內三百畝公田的支配權,收入也歸縣令所有,用于補貼生活。想到這筆收入足以維持家里的生活,陶淵明非常高興,準備把這三百畝全部用來種糯米,再用糯米來釀酒,就可以“令吾常醉于酒足矣”,但他妻子不干——“你可以喝酒,但我們喝啥?”于是堅持要種粳米。最后他們達成協議,各種一半。處理完工資分配的事情后,陶淵明就去彭澤上任了。
當時彭澤縣有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戶口人數不足。農民愿意做黑戶,不肯上戶口,也就是入籍,于是出現了在籍人口遠遠少于實際人口的怪現象。這是孝武帝太元年間實行每個成年男丁收租米五石的口稅制的后遺癥。按人口收稅,使農民的負擔大大增加。要開荒就要男丁,要男丁就要交稅。所以他們不愿意擁有更多土地,有些農戶甚至還把比較貧瘠的土地丟掉,拋荒不種。這些現象導致了政府稅收減少,官府負擔轉嫁到了普通農民身上。面臨這種情況,陶淵明上任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戶口。
清查戶口在彭澤縣已有十幾年沒有開展過了,原因是前幾任的地方官員,有的不深入民間探訪民情,對其中內情不甚了解,故而熟視無睹,聽之任之。有的是看出了問題,也抓了,但由于種種干擾而中途夭折。其干擾者主要有兩種人,一是財大氣粗的大地主,因為有錢,就用錢賄賂清查的衙役,幫他們隱瞞人口;二是當地的土豪劣紳,或與執法人員胡攪蠻纏,使其無法清查,或利用家族中有人在州衙做官,以勢壓人,使清查人員不敢進行正常工作,只是象征性地登記完事。
城北的何泰,有良田數百頃,家中成年奴仆有幾百人。因為何泰的弟弟何隆長期擔任尋陽郡的郡丞,是太守的副職,所以歷任縣令都對何家格外優待,只登記在藉男丁20名,與實際數字懸殊。所以其他大地主也效而仿之,清查人口工作只能半途而廢。而陶淵明在這次人口普查工作中,卻是“擒賊先擒王”,敢啃硬骨頭,第一天就從何家開刀,他通過突然拜會何泰,帶領衙役進何府,當場責成何泰管家拿出花名冊,逐一核對,共查出何泰家隱瞞成年男丁200余名,一舉震動了全縣,僅半個月的時間就清查出被財主豪紳隱瞞的成年男丁3000多名。
初戰告捷之后,他又布告周知各地,宣布從次年開始,每個成年男丁所繳納的稅米由原來的五石減少為三石,百姓齊聲歡呼,紛紛贊揚新縣令的英明和愛民如子的美德。
而陶淵明就因為這次清查戶口,得罪了尋陽郡丞何隆。何隆為出胸中這口惡氣,便設計利用督郵劉云的手去懲戒陶淵明。督郵是郡中的屬官,負責具體監察和考核郡中所屬各縣官員的政績,對各縣官員的升降任免有著直接的影響。尋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而聞名遠近,每年冬夏二季,他都要巡視各縣,稱作“行部”,而每次行部,都是滿載而歸。
劉云受何隆之命,依計來到彭澤,他事先沒有行文通知,而是突然闖進縣衙,以便給陶淵明一個措手不及。恰在這時,陶淵明正和幾個幕僚喝酒閑聊,聽說何云駕到,立即撤席出迎。不料劉云卻怒氣沖沖,不僅不還禮,還呵斥道:“本官行部來到貴縣,你等衣冠不整,形態懶散,是何道理?目前國家正是多事之秋,你等不思國恩,勵精圖治,為民造福,反而白日聚眾豪飲,不理政事,朝廷要你等濫官污吏何用?”說罷揚長而去,給了陶淵明一個下馬威。劉云走后,陶淵明問旁人道:“督郵今日發怒,不知究竟為了何事?”一幕僚答:“督郵一向貪婪,依卑職看來,他不過是借題發揮,想要索要賄賂罷了?!碧諟Y明聽后憤然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索要賄賂,他顯然是找錯人了?!闭f著,他也不再去見督郵,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交給小吏,辭職不干了。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終告結束。
入選理由:
最能體現知識分子風骨的經典故事。
阿離之言
魏晉南北朝是個混亂散漫華麗的年代,到現在我們所說的魏晉風范,大概就是指當時文人所追求的態度:放肆、自我、熱情、奔放、浪漫。那時候的文人多有點怪癖,比如喝得爛醉還愛裸睡的劉伶,比如打鐵的嵇康。陶潛除外,他是難得的田園派,恬淡隱逸。
東晉文壇上,陶潛是個領軍人物。當然,他的詩詞歌賦確實寫得一流,但當時文章寫得好的人不能說車載斗量,也是有點數目的,何以出了陶潛這樣一個領袖級別的人物?我私以為,陶潛的長紅不衰,與其隱逸精神代表了一批文人內心的渴望有關。
陶潛的一生豐富多彩,幾次做官,幾次又都辭官,應了那句“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不過在這反復的進退里,他終于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是回歸自然懷抱,去過田園生活。隱于野的生活很平淡,但陶兄擲地有聲的一句話“不為五斗米折腰”充分體現了文化人的風骨。
中國有句話叫“文如其人”,嚴格來說,是“人如其文”,文章寫得好,人自然就善良;如果是壞人,文章再好也不能千古流傳。后來有個叫蔡京的奸相,一手好字風流瀟灑,文章也是四平八穩的??稍跉v史上,就是個鼻子抹白灰的丑角。所以說,陶潛千古流芳,是其精神上根紅苗正的緣故。
對陶潛的普遍看法是,他早期也是個熱心政治的有為青年。大概是家學淵源,他曾祖是東晉名將,爺爺當了太守,老爸也是官,輪到他要不做官,簡直抬不起頭來。但這位仁兄,說自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睆男【蜎]啥追求來著。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么?讓我們回過頭來看東晉吧。有人寫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稱之為華麗血時代,那時候內有宗室斗爭,外有軍閥虎視眈眈,官員們愛錢愛權就是不愛民。這樣一片黑暗的環境,對一個自詡清高的文人來說,是多大的侮辱。在陶潛出仕的過程中,他看到了許多與他本性相違背的事情,他甚至需要低聲下氣去迎接粗鄙的官員。作為一個驕傲脆弱的文人,他太剛,無法彎曲,只能選擇退居田園。
陶詩里將田園生活描寫得如詩如畫,比如采菊東籬下,或者戴月荷鋤歸。這種山水田園式的生活乍一看很美妙,實際上意味著自給自足。陶潛開園種地,日子過得十分清苦,在這種清苦的逃避里,他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這是無奈之舉。從他的名作《桃花源記》也可以看出:逃避戰亂的人將自己封閉在與世隔絕的地方,沒有人找得到他們,于是過得非常幸福。陶潛的田園生活,實際也是自我封閉式的精神桃花源。
這種生活是對是錯,我們無法置評,只是我們難以想象一個出仕的陶潛。或者,一個無關緊要的政治家,一個文采飛揚的思想家,經過時間洗滌之后,后者的分量,或許會更重些吧。
上一篇:徐霞客雁蕩歷險
下一篇:托爾斯泰與他的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