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春覺齋論畫》
近人林紓撰,發表于國民初年。這是清末到五四運動前夕,我國論述繪畫美學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這個時期,對美學各個領域問題的討論,已更加復雜、深入、具體,并且系統化,對繪畫藝術,從社會作用,反映內容,主觀作用的發揮,藝術的源泉,以至表現技巧、藝術形式等,都有各種不同見解。林紓的美學思想,明顯帶著那個時代的烙印。林紓拿西方的實用圖畫與中國傳統繪畫作比較,認為:“西洋機器之圖與幾何之畫方稱為有用。若中國之畫,特陶情養心最妙之物。”這是他大為贊賞的洋務派提倡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在繪畫美學領域的反映。林紓從“陶情養心”的觀點出發,對表現勞動人民生活的風俗畫,表示了極大厭惡,認為這是“以俗念頭、俗眼孔入畫,真所謂糟塌天物矣”。他主張畫村居也應是“板橋細柳、莎徑枳籬”; “使望者知為有道者居。”繪畫反映現實,林紓重傳神,也重形似。他很欣賞元人的“作人物,神情意志,栩栩如生。”而對陳老蓮的“但寫其高情遠韻,不講象形”表示不滿。他欽佩西洋畫的“象形”工夫: “夫象形之至肖者,無若西人之畫,”“畫瀑布,萬非華人所及。”但又說西人畫夜景, “似則似矣,然歡者如睹照片,毫無意味。”他主張繪畫要表現作者的審美理想與情操,要“清氣高韻”,要有“書卷氣”,為此他強調畫家人品、氣質、胸次、素養、天分的作用,他說: “天下無胸襟齷齪,識見污下,而畫手能高者。人為俗氣所染,萬無雅趣之足言。”他還認為,人品不高的畫家, “如利祿聲色之類,雖置身名山水中,亦怏怏如有所失,山水佳處,不惟不能道,而亦不盡審也。對藝術的源泉,他認為: “法律須尊古人,景物宜師造化。”這是清人唐岱“景界要新,落筆要舊”的發揮,林紓主張師法自然要“入吾目中,漬之心中,不期自腕下奔湊而出。”而且要“多所經歷”, “擷其精萃。”林紓還明確地提出畫家要根據自己的審美理想,把繪畫對象理想化,就是要使繪畫的形象,更高更美于現實形象。他說: “山水固勝畫,然山水有時未能盡愜人意,則一樹一石,吾可以意改削而位置之,使成為完璧。”他認為“畫家之手,有造物權,一幅之紙,即如吾之世界。吾欲于世界中自制一山水,則斷不能無一點之經緯。”他這里實際講了藝術典型化的意義。林紓也非常重視通過筆墨技巧去創造繪畫的形式美、風格美。如構圖中的“密中求疏”,“疏中求密”。如用筆要“干、濕互用”,要“看似極拙,即之卻雅致”等等。
他的觀點,確有很多可取之處,但他的審美理想和情操,基本上未脫封建士大夫的窠臼。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舊文四篇》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林泉高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