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紀桂平 【本書體例】
某婦,廣東番禺縣人,年約三十余,有一子,甫五歲。
一日,值母家喜事,備酒一罇,燒豬一只,燒鵝一只,及雞鴨果餅之類,偕一仆攜子,雇小舟往。母家故住虎門。
是日,舟渡獅子洋,值快艇如飛而來。上坐十余人,喝令過船。婦識為盜,知其意在擄人勒贖也,急囑仆并舟人毋恐。婦問曰:“來者莫非大王差來乎?”曰:“然。”婦佯喜曰:“今日好采,得遇眾位。”“好采”者,猶言好運,遇會好事,此廣東土語也。眾問何謂,婦曰:“因欲見大王,所以不避險阻,雇小舟備微禮,沿海尋訪。祈眾位帶我一見,生死不忘。”眾曰:“汝因何欲見大王?抑與大王有親故乎?”婦曰:“此時不必細論,見時自知。”眾然之,遂帶婦船同行。蓋盜匪擄人,本宜稟明大王,聽候處置,不敢自專也。
于是出大門,渡大海抵大舟。眾將婦言以告。盜首命婦見。婦一見即攜子跪陳曰:“妾不幸夫亡,止生此子。居恒多病,慮不能成人,求神問卜,看相算命,皆謂要另拜父母,且須當今英雄,方能保全。妾夙聞大王在海上輕財重義,抑強扶弱,非英雄而何?所以特備薄禮,選吉日,雇小舟,負此子沿海尋訪。正慮大海茫茫,無緣得見,不意天從人愿。伏乞大王容納。”言畢,一手攜子,叩首不住。盜首驗所帶之物,果系禮物;且查本日,實系吉期。因謂婦曰:“我從不輕收人為干兒,今見汝誠心可取,汝子亦相貌非凡,準汝子拜在我名下為兒。”言已,命物全收,出綢二端,番銀四十元給之,仍著人送回原處。
當倉猝之際,能隨機應變,轉禍為福,婦誠智矣哉!惜未詳訪其夫族里居為恨。此嘉慶九年九月事也。
(選自《志異續編》卷二)
有一位婦女,廣東番禺縣人,年紀約三十多,有一個兒子,剛滿五歲。
一天,正逢母家有喜慶之事,婦人便準備了一罇酒,一只燒豬,一只燒鵝,以及一些雞鴨果餅,同一個仆人,帶上兒子,雇一只小船前去慶賀。母家住在虎門。
這一天,小船行到獅子洋,只見一條快艇飛快地開來。快艇上坐著十幾個人,喝令小船開過去。婦人認出這些人是盜匪,意在抓人勒索贖金,便急忙囑咐仆人和船家不要害怕。婦人問道:“你們莫非是大王派來的嗎?”對方說:“正是。”婦人裝作高興的樣子說:“今天好采,能遇見眾位。”“好采”,就是好運,遇上好事,這是廣東土話。那些盜匪問這是什么意思,婦人說:“我因為想見到大王,所以不怕險阻,雇一只小船,制備了一些微薄的禮物,在大海上尋訪。求求眾位帶我去見見大王,我今生來世都不會忘記你們。”眾匪說:“你為什么要見大王?你或者是大王的親友?”婦人說:“現在不必細說,見到大王你們自然就知道了。”眾匪允諾了,于是帶著婦人的船同行。因為盜匪抓人,按規矩應稟告大王,聽候大王處置,不得自作主張行事。
快艇和小船駛出虎門,在大海上到達了大船邊。眾匪把婦人的話報告了大王。盜首命令帶上婦人。婦女見到盜首,便馬上拉著兒子跪下,陳述說:“我不幸死了丈夫,只有這一個兒子,經常生病,我擔心不能長大成人,便求神問卜,看相算命,都說這孩子必須另拜父母,這父母還必須是當今的英雄,才能保全生命。我早就聽說大王您在海上輕財重義,抑強扶弱,您不是英雄又是什么呢?所以特別制備了薄禮,選擇吉詳的日子,雇上一只小船,帶著這個孩子在海上尋訪。正擔心大海茫茫,沒有緣份遇到,想不到今天天從人愿。誠懇地請求大王答應了吧!”說完,一只手拉著孩子,不停地磕頭。盜首看看婦人帶來的東西,果然都是禮物;再查查這一天,確實是吉期。于是對婦人說:“我從來不輕易收入做干兒,今天看見你這么誠心誠意,你的兒子相貌也不平常,就準許你的兒子拜在我的名下為兒。”說罷,讓眾匪把禮物都收下,然后拿出綢子兩匹,外國銀幣40元,送給婦人,派人把婦人一行仍然送回原處。
當遇到緊急不測事件時,能夠隨機應變,轉禍為福,婦人真是聰明過人啊!可惜沒有詳細訪問她丈夫的家族和住處,令人遺憾。這是嘉慶九年(1805年)九月發生的事情。
本篇與《公道大王》對照來讀,是很有意思的。同樣是在大海上遇到不測,你看這位番禺女子卻那么鎮定自若,反客為主,隨機應變,終于化險為夷,因禍得福,顯示了非凡的勇敢與智慧,真是巾幗不讓須眉,令人嘆服。比起那位酸迂可笑的臺灣廩生來,你更喜歡誰呢?
“當倉猝之際,能隨機應變,轉禍為福,婦誠智矣哉!”這里體現了作者進步的女性觀。這種進步的女性觀,使他的故事更富于傳奇色彩,文字也洋溢著激情,因而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從藝術上看,本篇雖系直敘,卻寫得有聲有色,波瀾起伏,引人入勝,顯示了較高的結構藝術的功力。一是善于設置戲劇性的懸念,造成“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期待效應,進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如舟渡獅子洋,遇海盜攔劫,大禍已臨頭,而“婦佯喜曰‘今日好采,得遇眾位。’”這種驚人之語,讓人疑團頓生,一下子把讀者的胃口吊了起來。接著,婦人求見大王,眾盜問原因,婦人故意賣關子:“此時不必細說,見時自知。”更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不但讓眾盜莫測高深而不敢怠慢,也激發起讀者濃厚的閱讀興致。經過這樣不斷的“聚勢”,后面寫婦人見到大王的陳述,就是水到渠成,情理之中的了。
二是善于運用暗示。故事開始前的介紹文字,看似平常,實則至關重要:幾乎無句不與后面故事的高潮——婦人見盜首的場面“息息相關”。“有一子,甫五歲”,交待其子尚年幼,為后文大王收其為“干兒”,埋下伏筆。“一日,值母親喜事”,又與后文盜首“查本日,實系吉期”的舉動相吻合,而詳列“備酒一罇,燒豬一只,燒鵝一只,及雞鴨果餅之類”,正是騙得盜首“驗所帶之物,果系禮物”,所必不可少的“準備”。這種暗示手法的運用,不僅使小說結構謹嚴,故事曲折含蓄,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婦人“隨機應變”的本領,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和可信度。
上一篇:某太守
下一篇:某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