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審美分類創造·驚險片
表現違反人們日常平靜的心理、造成疑難和緊張局面的奇特事象的影片。驚險樣式影片題材多樣,情節離奇,動作性強,節奏快,變化大,是最電影化的電影,一向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驚險片概念的外延很廣,不僅有驚險正劇,也有驚險悲劇如《人與狼》,驚險喜劇如《三劍客》,有抒情驚險片如《烽火的里程》,政治驚險片如《老槍》,幽默驚險片如《虎口脫險》,心理驚險片如《蝴蝶夢》。此外,還有驚險馴獸片、驚險雜技片、科學探險片等。
驚險片誕生于二十世紀初。1903年英國人法蘭克·英特爾肖拍了《大膽的白晝搶劫》。不久,美國人埃德溫·鮑特拍了《火車劫案》即屬驚險片。人稱“懸念大師”的美國導演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一生拍了五十三部帶有驚險樣式的影片, 以此在影壇獨樹一幟。中國第一部驚險片為1923年拍攝的《紅粉骷髏》。1949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伊明編導的《無形的戰線》是新中國第一部驚險片。
驚險片唯其驚,唯其險, 以扣人心弦的情節魅力,使觀眾感受一種從重壓、危機,到解除重負的心理過程,體驗一種動蕩不安的欣賞情緒,從而領略到一種審美的愉悅,故而有較強的娛樂功能,是最具娛樂性、群眾性的電影樣式。
驚險片往往取材于打擊犯罪、防間反特,擔負著保衛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的宣傳教育群眾的職能。地下斗爭、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的斗爭、人與自然的斗爭都可以采用驚險樣式。
驚險片的審美特性在于,它必須通過各種電影表現手段,創造出懸念藝術美來,能讓觀眾得到驚與險的審美情感的感受,它是在懸念和驚險性藝術情境中表現真善美的藝術。驚險片突出的藝術特征是講究情節性,其審美特性在相當程度上,是由驚險情節和情節結構體系具體體現出來的。這并不意味著驚險樣式影片可以天馬行空般地編造神乎其神、離奇怪誕的故事。驚險片情節的獨特性是它要最大限度地開掘、構思建立在無懈可擊的嚴密劇情邏輯和人物思想情感邏輯基礎之上的懸念性、危機性,迫使人物行動的緊張性, 以及出人意料卻又合情合理的突變性、逆轉性等等。這是其外部結構。與之有機交融的內部結構,則是處于驚險危難情境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的揭示。驚險情節的實質在于借展示人物在驚險或有生命之危的處境及其在這種處境中的情感,揭示社會現象的本質和矛盾沖突的內在規律,從而形象地表現現實中人的社會關系。
驚險片基本上用懸念來銜遞故事情節。懸念是驚險片吸引觀眾的“法寶”,懸念抓住了人們共有的好奇心這個普遍心理活動規律,讓人們觀映時進入劇中所規定的情境中,處于期待、緊張、提心吊膽的狀態。驚險感產生于觀眾對正面人物的同情與關切。驚險片一開始就使觀眾處于一種撲朔迷離因而竭欲分辨的境地,這種藝術欣賞的分辨性調動了觀眾審美的主動性。沒有或缺乏懸念,就不會使觀眾對影片中的人物命運及情節的轉折變化產生期待之情。驚險片既要有總的懸念,還要有在總的懸念支配下的以連環套形式出現的一個個具體的小懸念。
驚險片的假定性很強,大于一般正劇片,甚至大于喜劇片。但虛構必須有一個堅實的生活背景,設置在一個典型的環境之中,觀眾興趣并非在于表現的是真人真事還是虛構的故事, 而在于處理得是否真實合理。驚險片必須使情節設置具有真實可信感,做到“真與奇”的完美統一。
驚險片固然有其獨特的審美特性,它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使其在人物塑造上有自己的特殊性,但仍遵循基本美學法則——通過細節的真實刻畫人物性格,特別是揭示驚險情境中人的情感,從而塑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驚險藝術大師英國柯南道爾筆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阿加莎·克里斯蒂筆下的大偵探波洛,比利時西默農筆下的梅格雷警長即是明例。驚險片唯有塑造生動、真實、個性化的典型形象,才會有較高的思想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驚險片成敗的關鍵還在于其思想性,它不能滿足于講述一個案例或曲折復雜的故事,不能徒具驚險的外殼,應該有自己的美學迫求,有哲理性,反映現實社會矛盾,提出社會問題,表達藝術家對生活的獨特思考和見解。如《一個警察局長的自白》、《我害怕》、《人證》、《砂器》等便是以開掘深刻、思想犀利制勝的范例。不在立意上下功夫,一味追求外在驚險效果,醉心于編織驚險離奇情節,是不可能創作出富有生命力的驚險片來的。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怪誕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感傷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