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傅平 【本書體例】
王嘉
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縣)人。一說洛陽人,生卒不詳。東晉隱士、方士。符堅屢征不起,后為姚萇所殺。著《拾遺記》19卷,今存10卷。
昔始皇為冢,斂天下瑰異,生殉工人。傾遠方奇寶于冢中,為江漢川瀆,及列山岳之形;以沙棠沉檀為舟楫,金銀為鳧雁,以琉璃雜寶為龜魚;又于海中作玉象、鯨魚,銜火珠為星,以代膏燭,光出墓中,精靈之偉也。
昔生埋工人于冢內,至被開時皆不死。工人于冢內琢石,為龍鳳仙人之像,及作碑文辭贊。漢初發此冢,驗諸史傳,皆無列仙龍鳳之制,則知生埋匠人之所作也。后人更寫此碑文,而辭多怨酷之言,乃謂為“怨碑”。
(選自《拾遺記》)
古代的秦始皇,修建墳墓時,收集全國的奇珍異寶,將修墓的工匠活埋在墓中,又窮盡遠方的寶物埋在墓中,修成江河山川的形狀;用上好的棠木檀木做成船,用金和銀做成鴨雁,用琉璃珠玉做成龜魚;又在海里做了玉象、鯨魚;用嘴叼著火珠做星星,用來代替膏燭的亮光,光在墓中明亮輝煌,顯示著死后帝王英靈的偉大。
過去活埋在墓中的工匠,到被挖開墳墓時,還沒有死。工人在墓里雕刻玉器,做成龍鳳、神仙的像,和雕刻碑文贊詞。漢朝初期挖開這個墓,驗明眾多的記載,都沒有列出制作神仙、龍、鳳的記載,就知道是活埋在墓里的工匠雕刻的。后人重新寫了那個碑文,上面的詞改為怨恨秦始皇殘酷的語言,就稱為“怨碑”。
咋一看,《怨碑》既沒有刻畫人物,也沒有表現矛盾和沖突。其實不然,讀罷作品,一位奢侈、貪婪的暴君形象,鮮明的站立在我們的面前。
秦始皇的奢侈表現在暴斂財寶上。“傾遠方奇寶于冢中”。一個“傾”字,表明數量之多。“遠方”標志著暴斂財寶范圍之大。他恨不得把全國上下所有的財寶,成為他的陪葬物,埋在墓內,才心滿意足。讀到這里,讀者會想:死后尚且如此,那么活著的時候,不是更甚嗎?
秦始皇的貪婪,也表現在暴斂財寶的無度上。他的墓里,修造了江河山川的形狀,用第一等的沙棠、沉檀木造船,用金銀、珠玉做成龜、雁、象、魚。而且,還讓這些動物“銜火珠為星,以代膏油”,讓墓內日夜通明,實現他與江河同在、與日月爭輝的思想。這一切,證明了他的貪婪無度。
體現秦始皇的殘暴性,是他殺害無辜,把為他造墓的工匠活活埋在墓內,為他殉葬。這一切,已經為我們勾畫出一位奢侈、貪婪、殘暴的暴君形象。作者并不以此為滿足,并沒有就此停筆,而將筆鋒一轉,描寫發冢時,發現當年被埋葬在墓里的工匠不僅沒有死,而且仍在墓中琢石,雕刻龍、鳳、仙人之象;在墓中辟石立碑,為秦始皇刻贊歌。匠人們死而復生,死而無怨,死而猶自覺地再做奴隸,為秦始皇立《贊碑》,恰表現人們對秦始皇的愚忠。造就人們愚忠的性格,與環境,與秦始皇對人們施行的暴戾的手段密不可分。在他的統治下,人們只能做奴隸,做順民,不可有絲毫的違忤與反抗,否則,就遭殺身之禍。文中匠人的愚忠行為,令人可笑,令人辛酸。但也直接反映了那種社會現實。
怪而不誕,奇而不詭,構成了本篇藝術上的特點。在古代筆記小說中,描寫主人公的死而復生,是比較常見的。一般地說,復生是為了愛情,為故事的大團圓結局而設。《怨碑》里安排工匠的死而復生,是為了揭露與抨擊秦始皇的暴政。作品中一些情節的安排似乎是奇怪,不可能的,由于它描寫的內容,符合秦始皇時代的社會現實,奇怪與不可能,又變為不奇怪與可能了。這樣安排故事,稱得上是匠心獨具。
上一篇:心堅金石傳
下一篇:我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