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意象派*作家理查德·奧爾丁頓*的長篇小說,是他的代表作。戰后,作家在比利時的一個鄉村里開始動筆,但后來手稿被擱置在一邊。十年后的1928年重又寫起,只用52天,就寫完了這部長篇,并于1929年發表。
小說寫了一個叫喬治·溫特爾朋的英國青年一生的不幸遭遇。喬治·溫特爾朋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他所生活的環境里,他感到了無法解脫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欺騙與虛偽。他試圖建立起自己的不象他的父母所過的那種生活,一種坦白、真誠的人的生活,但是他未能夠做到。不久,命運使他同兩個女性發生了關系,為了擺脫這種關系,他參加了軍隊,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前線,他看到了無數的戰爭的慘劇,認識到了資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同他所生活的社會的其他原則一樣的虛偽。他苦惱已極,悲觀已極,于是挺起胸膛,在德軍的槍彈下自殺身死。
小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十年后成書并發表,是意味深長的,它暗示:經過十年的和平生活,資產階級社會的欺騙性與虛偽性依然如故。這部書實際是對資產階級社會的欺騙與虛偽提出的激烈的抗議。小說帶有十分明顯的作家本人自傳的性質,喬治·溫特爾朋一生的某些經歷有著作者自己的影子。這是一部運用意象主義手法寫的小說,構思巧妙,筆鋒犀利,堪稱理查德。奧爾丁頓的優秀代表作。
也有人從內容上認為《英雄之死》是“迷惘的一代*的文學作品。這部小說中的鮮明的厭戰與反戰的情緒,青年一代不知何去何從的痛苦與迷惘的心情,的確具有“迷惘的一代”文學的基本特征。這種看法,亦可通。
上一篇:《花,電話,姑娘》作品分析
下一篇:《草》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