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節選)
徐兢
(宣和五年五月)二十九日辛巳,天色陰翳,風勢未定。辰刻風闕且順,復加野狐帆,舟行甚鈍。申后風轉。酉刻云和雨作,入夜乃止;復作南風,入白水洋。其源出靺鞨,故作白色。是夜舉火,三舟相應矣。
黃水洋即沙尾也,其水渾濁且淺。舟人云,其沙自西南而來,橫于洋中千余里,即黃河入海之處。舟行至此,則以雞黍祀沙,蓋前后行舟過沙多有被害者,故祭其溺水之魂云。自中國適高麗,唯明州道則經此,若自登州板橋以濟,則可以避之。比使者回程至此,第一舟幾遇淺,第二舟午后三舵并折,賴宗社威靈,得以生還。故舟入海以過沙尾為難,當數用鉛硾,時其深淺,不可不謹也。
黑水洋即北海洋也,其色黯湛淵淪,正黑如墨。猝然視之,心膽俱喪。怒濤噴薄,屹如萬山。遇夜則波間熠熠,其明如火。方其舟之升在波上也,不覺有海,惟見天日明快。及降在洼中,仰望前后水勢,其高蔽空,腸胃騰倒,喘息僅存,顛仆嘔吐,粒米不下咽。其困臥于茵褥上者,必使四維隆起,當中如槽;不爾,則傾側輥轉,傷敗形體,當是求脫身于萬死之中,可謂危矣!
檳榔焦以形似得名。大抵海中之焦,遠望多作此狀,唯春草苫相近者,舟人謂之檳榔焦。夜深潮落,舟隨水退,幾復入洋,舉舟恐懼,亟鳴櫓以助其勢,黎明尚在春草苫。(六月)四日乙酉。天日晴霽,風靜浪平,俯視水色,澄碧如鑑,可以見底。復有海魚數百,其大數丈,隨舟往來,夷猶鼓鬣,洋洋自適,殊不顧有舟楫過也。是日午后,過菩薩苫。麗人謂其上曾有顯異,因以名之。申后風靜,隨潮而進。
是日酉后,舟至竹島拋泊。其山數重,林木翠茂。其上亦有居民,民亦有長。山前有白石焦數百塊,大小不等,宛如堆玉。使者回程至此,適值中秋月出,夜靜水平,明霞映帶,斜光千丈,山島林壑,舟楫器物,盡作金色。人人起舞弄影,酌酒吹笛,心目欣快,不知前有海洋之隔也。
(六月)五日丙戌晴明,過苦苫。苫距竹島不遠,其山相類,亦有居民。麗人俗謂刺蝟毛為“苦苫”。此山林木茂盛而不大,正如蝟毛,故以名之。是日拋泊此苫,麗人拿舟載水來獻,以米謝之。東風大作,不能前進,遂宿焉。
徐兢的這部《圖經》,是他隨使高麗(朝鮮)的見聞錄。從作者原序“……得其建國立政之體,風俗事物之宜,使不逃于圖畫”的介紹看,該書是以圖為主而配以文字解說的(可惜圖畫全焚于兵火)。因此,比之于一般的游記散文,本書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這里幾段文字節選于“海道”卷,該是對航海圖志的說明,讀來淺顯易懂,但卻另有一種風格。
首先,它以日記形式記錄了當天的氣候、潮汐和海浪的變化,以及航線、航程的標志。作者是五月十六日從明州(寧波)啟錨的,二十九日至白水洋(渤海入黃海近界處),六月五日至高麗的苦苫。僅二十九日一天,風向便一日三變,天氣也從陰轉多云,繼而下起雨來。以簡潔之筆寫出海域風云的變幻莫測。黃海海域的黑水洋,水深浪高,無風也波浪滔天。檳榔礁潮汐不僅落差大,而且水流湍急。從菩薩苫到竹島只需航行三個時辰,也全靠潮汐推進。這些情況與今天的氣象、海洋地理也是基本吻合的,充分顯示出它在航海活動中所特有“領航”作用。
其次,作者抓住每個標志性的地貌,作特征性的說明。這對科學還不發達的古代,無疑就是一幅文字式的地圖。比如:白水洋的海域標志是白色的;黃水洋的因多沙而水是渾黃的,且航道狹曲;黑水洋因水深有暗涌而水呈墨色,波濤洶涌。寫檳榔礁既狀其形,同時記其物;寫竹島則突出其有數百塊白石礁為標記等等。由于作者著“圖經”,意在讓宋王朝更加了解高麗,增加兩國的友誼,以遏制遼金的擴張,因此全從實用出發,而無意于對山光水色的精描細繪。比如,黑水洋的浪濤、竹島的林壑霞光、都可演寫成洋洋灑灑的大賦,而作者并未舍本求末。
這里,還該注意的是作者敏于考察,善于分析的科學態度。比如:黃水洋“沙”的來歷與危害分析;“當數用鉛硾,時其深淺”的經驗總結;“若自登州板橋以濟,則可以避之”的航線比較等,都是具有科學價值的。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作者也不免信奉“以雞黍祀沙”的荒誕習俗。但作為一種歷史記錄,也不乏其認識價值。
最后一點是,作者在科學說明中運用了簡練的文學描寫,從而使平淡的圖象說明充滿情趣。文中穿插的一些有趣的事,如:祭溺水之魂、隨舟往來的大沙魚、苦苫島上高麗人的盛情等等,均使圖經避免寫成枯燥的航海記錄。另外,還有不少駢體的形象描寫,其之詞不失六朝風范。比如:“黯淡淵淪,正黑如墨”的水色、“怒濤噴薄,屹如萬山”的浪峰、“明霞映帶,斜光千丈”的月光等等。無論是驚險還是從容,是喧嘩還是幽靜,都堪稱是優美的散文詩。時人譽他“文詞雋敏”“尤于詩歌”,在本文中也頗有體現。因此,即便今天的航海和了解朝鮮,再毋須《圖經》的指點了,而作為文學作品來鑒賞,卻有一種獨特的“海味”。
上一篇:白居易《太湖石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左忠毅公逸事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