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孟鄰 【本書體例】
年羹堯征青海日,營次忽傳令云:“明日進兵,各攜板一片、草一束。”軍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溝,令各將束草擲入,上鋪板片。師行無阻。時賊人方倚此為險,不意大兵驟至也。遂破賊巢。
又年征西藏時,一夜漏三下,忽聞疾風西來,俄頃即寂。年急呼某參將,領飛騎三百,往西面密林中搜賊,果盡殲焉。人問其故,年曰:“一霎而絕,非風也,是飛鳥振羽聲也。夜半飛鳥出,必有驚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叢林密樹,宿鳥必多,意必賊來潛伏,故鳥群驚起也。
年雖跋扈不臣,罹(lí離)大譴,其兵法之靈變,實不愧一時名將之稱。
(選自《燕下鄉脞錄》)
年羹堯率軍遠征青海的時候,一天,軍營中忽然傳下命令說:“明日軍隊進發,每人各自攜帶一塊木板、一束草”。軍中士兵不解是什么原因。等到第二天,行軍遇到淤泥溝,年羹堯命令各自將所持的草投進去,在上面鋪上木板,軍隊行進就毫無阻礙了。這時敵人正憑借著淤泥溝作為天險,沒有想到大軍會突然到來。于是,大軍攻占了敵人的巢穴。
另一次,年在遠征西藏時,一天夜里,已到了漏壺三下(半夜)的時候,忽然聽到急風從西邊吹來,可一會兒就無聲了。年羹堯急忙喊來一個參將,率領三百飛快的騎兵,去西南方密林中搜索敵人。果然全部殲滅了敵人。有人問這是怎么回事,年羹堯說:“剎那間就消失的,絕對不是風,這是飛鳥扇動羽毛的聲音。夜間不是鳥出來的時候,肯定有人驚動了它們。離這兒十里的西南方向,有一片密樹叢林,在那兒棲息的鳥肯定很多,我料到一定是敵人到那里去潛伏,所以鳥群被驚飛了。”
年羹堯雖然為人飛揚跋扈,不象作臣子的樣,因此遭到很重懲罰,但他的用兵之道靈活多變,實在不愧一代名將的稱號。
本篇講敘清朝雍正年代大將年羹堯善于兵略、足智多謀的奇才。雖然只選取了兩個小故事,但選材極精,各有側重,代表他用兵的不同方面。
第一個故事中,年羹堯命令全軍將士每人攜帶木板與草,其用意在于填塞途中的淤泥溝,這是他事先仔細觀察了地形,并對此作了周密考慮的結果。顯然,行走什么路線,遇到泥溝用什么來填塞,需要多少木板與草,以及怎樣攜帶等等問題,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才能作出判斷的,所以,在實戰中便通行無阻了。第二個故事中,聽到“俄頃即寂”的疾風,便立刻命令軍隊搜索樹林,這是寫年羹堯遇到突發性事件后,善于在短時間內作出判斷的本領。不過,瞬間作出的決策,是有幾十年的戰爭經驗,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為底襯的。這兩個事件,一個說明戰前的深思熟慮,一個說明戰時的應變能力,足可代表年羹堯的過人智謀。
正如同年羹堯的謀略外表平常而其實絕妙一樣,本篇作品也顯示出篇制短小卻包容巨大、引人入勝的特點。寫年羹堯用兵,只寫其計策的妙處,對于戰爭的過程,卻只是一兩句話代過。不過,由于兩故事側重不同,所以寫法也有區別。作者剪裁得當,在第一個故事中,沒有羅嗦地敘述年羹堯怎樣觀察地形,怎樣思索辦法,怎樣計算所需草木,開篇就寫年羹堯下達命令,令讀者產生懸念。而結果一出,一切不言自明,年羹堯前前后后許多思維與行為過程也就包涵在其中了。寫第二個故事,也是先寫下達命令,并很快得到戰果,使讀者對年羹堯判斷之準確產生了強烈的驚奇,之后,才讓年羹堯自己慢慢地講述原因。這樣,一來可以抓住讀者,二來也符合戰爭中迅速應變時的具體情況。
讀完本篇后,我們的感受是年羹堯善于用兵,本文作者善于為文,同樣都是計高、兵精,出奇制勝。
上一篇:布客被害
下一篇:應舉忌“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