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原名軫,字午,號杞園,又號克強。湖南善化(今長沙)人。二十歲中秀才,1898年以成績優異保送武昌兩湖書院,1902年被選派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速成師范科學習。受正在醞釀的革命風潮影響,黃興和楊篤生等創辦《游學譯編》雜志,編譯西方著作;又組織湖南譯社,在上海、長沙設立發行處。1903年沙俄拒不從我國東北撤出侵略軍,留學生召開拒俄大會,黃興參加拒俄義勇隊,加緊軍事訓練,后改為軍國民教育會。不久黃興受派回國,1904年2月與陳天華、譚人鳳、宋教仁等在長沙成立華興會,被推為會長,策劃長沙起義,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7月經人介紹,結識孫中山,同意與興中會等組織聯合,成立同盟會,被舉為執行部庶務,負責實際工作,相當于協理,地位僅次于孫中山,從此孫、黃并稱,共同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一年,他在日本軍事學校的中國留學生中發展同盟會會員一百余人,從中選擇數十人組成“丈夫團”,為以后的武裝起義準備了骨干。此后從1906年至1911年,先后參預和指揮了廣東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云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這些起義盡管屢遭失敗,但震驚了全國,使革命派聲名大振,黃興更是威名遠揚。武昌起義后,于10月28日到達武昌,11月3日被推為戰時總司令,率民軍在漢陽與清軍奮戰二十余日,鼓舞和推動了全國各地的革命運動。漢陽失陷后,辭職赴上海。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先后選舉他任大元帥和副元帥,均力辭不就。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
武昌起義后,在帝國主義的策動下,袁世凱出山,對南方一面展開軍事進攻、一面進行和平攻勢,舉行南北議和。黃興主張只要袁世凱贊成議和,即可選為大總統,以免使他象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那樣鎮壓辛亥革命,對袁抱有幻想,主張孫中山讓位于袁世凱。臨時政府北遷后,任南京留守府留守,主持南方各軍整編,因對袁面目認識不清,加之軍餉無著,軍隊發生嘩變,便大量裁遣民軍,自行取消留守府。國民黨成立后,被推舉為理事;又接受袁世凱委任的川粵漢鐵路督辦職務。宋案發生后,開始對袁世凱有所認識,但對武力討袁缺乏信心,主張依靠法律解決。李烈鈞湖口誓師后,趕赴南京,迫使江蘇巡撫程德全獨立,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失敗后逃往日本。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黃興對按指模、立誓約的做法不滿,拒絕加入,不久即離日赴美。黃興始終尊重孫中山的領導,維護革命團結,1907年陶成章、章炳麟、宋教仁等人策劃罷免孫中山總理職務,改選黃興繼任,他聞訊后去信說服制止,并多次寫信為孫中山辯誣。在與孫中山分手赴美國之后,仍擁護孫中山的領導,繼續從事反袁活動,并為云南護國軍籌措軍餉。1916年夏反袁斗爭勝利,黃興回到上海,與孫中山和好如初。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結束了革命的戎馬一生,遺著輯為《黃興集》。可參看薛君度:《黃興與中國民主革命》。
上一篇:麥爾維爾與《白鯨》
下一篇:黃冊和魚鱗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