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飄香,秋菊逸彩,夜幕降臨,明亮的月光透過百合窗紗的縫隙滲入室內,在地板上灑下一片淡淡的乳白,如玉的晶潤、絲的柔滑。感受著這一刻的月光,我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飛回了故鄉。
記得孩提時,每到中秋,我心里就特別興奮。彼時正是五谷成熟的收獲時節,黃昏的田野,秋風習習,彌漫著莊稼的醇香氣息。遍地金黃的豐收在望,讓父母親格外高興,他們起早貪黑地站在田地里摘棉花、掰玉米、收紅薯……一片繁忙的喜悅中,還依舊不忘忙里抽閑,為過節準備做月餅的食材。那時候物資匱乏,日用品、副食品都實行憑票供應,商店里的月餅是要有月餅票才能買到的。農村人沒有供應票,月餅大多只能是自家做的。
母親先把發酵的面粉和好,揉到合適的軟硬度,切成小塊搟成皮,包上餡料。餡子是那種五仁餡兒的,有芝麻、瓜子、花生、冰糖、桂花、紅綠果脯條等。包好的面團放進事先刷過油的模子里印一下倒出來,月餅就做成了,再放到大鐵鍋里蒸熟,吃起來,柔軟可口。用油鍋慢慢烤熟的則外焦內嫩,通體金黃亮麗,餅皮酥脆,飄著香味。母親把做好的月餅用紙袋裝好放在櫥柜里,只有到中秋那天才能一飽口福。母親每次看到我們經常望著那個櫥柜發呆,都會笑呵呵地說:“別著急,等到十五上過供,就會給你們吃的!”
到了中秋夜,全家老少早早地吃上團圓飯后,就圍坐在院子里的桂花樹下聊天。父親搬了張小木桌子,放在院子中間。母親沏好茶,還擺上芋頭、花生、大棗、石榴等,再加上飄溢著濃香的月餅。當一輪圓圓的月亮高高掛在天上,如水的月光灑滿庭院時,大人們就點上香燭,帶著我們兄妹向著月亮頂禮朝拜,口中念念有詞,默默地祝愿全家人幸福安康、團團圓圓。
拜完月亮后,母親便分給我們每人一塊圓圓的月餅,捧著垂涎已久的月餅,我們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而父母親并不急于吃月餅,總是笑瞇瞇地看著我們在他們看來很“可愛”的吃相。等我們吃完了,他們會把自己的月餅再分一半給我們。大家品著月餅的香甜、水果的清爽,每個人的臉都變成了一輪圓月,蕩著粲然笑容。這時候,父親就會指著那輪鑲嵌在寂靜天空里的月亮講有關的美麗傳說和故事。我們一邊全神貫注地傾聽著,一邊抬頭凝望明月,只見那輪中秋月格外得美,格外得潔白無瑕,仔細尋找其中奔月的嫦娥、砍桂的吳剛、搗藥的玉兔,還真能隱隱約約看到月中他們在忙碌的身影呢。
在這樣的月夜,孩子們常不約而同地會集到村里空空的曬地坪,一邊在月光下盡情地追逐嬉戲,一邊唱著歌謠:“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戶戶賞月忙。擺果餅,燒線香,大家一起拜月亮……”圓圓的月兒靜靜地看著我們,她仿佛在笑著,跟著我們走,我們走到哪兒,月亮就跟著我們走到哪兒,停住腳步,影子也就不動了。此時,月光輕柔地灑在身上,像母親溫柔的手。涼涼的秋風挾著秋蟲的吟唱也在耳邊響起,我們心里充滿溫馨和歡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故鄉的月亮一瀉千里,輕盈純美,它充滿靈性宛若天使,給人們帶來許多美好的記憶。如今許多年過去了,每次八月十五中秋節,我都要買一些不同風味的月餅帶回家,讓年邁的父母親一邊品嘗月餅,一邊享受晚輩的孝心與新生活的甜蜜。當我和父母歡聚團圓共賞明月時,他們都會提起當年過中秋的場景。父親說:“那些年月真是苦呀,一家人只有過節了才改善一下生活,而今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天天都像過節!” 看著父母綻放出的開心笑顏,我為新中國成立七十余年以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由衷欣慰與自豪。
上一篇:戈比《擁抱在黎明》
下一篇:錢均鵬《時光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