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是一個善于學習的詩人,他繼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前代大詩人的優良傳統,也十分重視同時代的詩人們的創作,他從流派不同、風格各異的許多詩人的作品中汲取藝術營養,并加以創造發展,從而形成了他詩歌的一方面是現實主義、一方面是浪漫主義,并時而表現為兩者結合的風格特征。也就是說,陸游的詩既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時代特點,又常常通過奇特而瑰麗的想象或幻想,表達他對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理想的熱烈而堅定的追求,并借以抒發關心時局、憂國愛民的懷抱。
陸游詩歌的現實主義特征頗近于杜甫,但多不是象杜甫那樣對客觀現實生活作具體的鋪敘和細致的刻畫,而是把許多現實內容高度濃縮在一首詩或幾行詩中,借以抒發對現實生活的個人主觀感受,高度集中而富于概括性。如只有短短十二句的《關山月》和七律《書憤》等都有此特點。《關山月》寫于淳熙四年(1177年),即詩人力主抗金而被主和派加以“燕飲頹放”的罪名免職的第二年。全詩分三層(每四句一層),分別寫了統治集團投降賣國、前方將士壯志難酬、北方遺民亟盼解救的內容,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愛憎,集中而概括地體現了陸游愛國詩篇的主要方面。陸游詩不象杜甫詩那樣常以敘事性或敘事與抒情的結合見長,而是偏重于主觀的抒情,并常雜以直陳己見的議論,這也就是所說的宋詩的散文化、議論化的特點。
陸游詩歌的浪漫主義特征也很顯著。李白對他的影響最為深刻。詩人生活在民族危亡、國難當頭的嚴重的歷史關頭,他對現實有清醒的認識,而為了表達自己的憂憤與豪情,常不能自禁地借助幻想和夢境的描寫,用以寄托愛國理想,歌頌北伐抗金的斗爭。他常采用長短不拘、字句靈活、平仄和韻律變化較為自由的古體詩的形式表達這種不可遏止的激情,寫得瑰麗雄奇,揮灑自如,豪放闊大,神游八荒。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激發了詩人的想象和幻想,也使他的詩洋溢著民族自豪感和樂觀主義精神。如《觀運糧圖》,用“馬聲蕭蕭陣堂堂,直跨井陘登太行”等詩句,寫出了詩人想象之中的宋軍北伐、節節勝利的情景;《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寫詩人夢中隨軍北伐,盡復漢唐故地,一派凱旋氣氛,寄托了詩人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愛國理想。詩中寫夢境并非陸游的獨創,前代詩人作品中已屢見;陸游的獨到之處在于用夢境表現抗金斗爭,抒發愛國激情,從而使詩作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與他那些以現實主義為主要傾向的詩篇是完全一致的。
無論是體現哪種風格特征,陸游詩歌的語言都具有曉暢平易、圓轉流利的特點。他認為“琢琱自是文章病”而追求“無一語不天成”的藝術風格,反對趨奇尚險而主張清新自然。就這方面來說,與白居易對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陸游是一位眾體兼善,無一不工的杰出詩人,而在各種體式中,七律尤精,受到清人沈德潛的極力稱贊。他的詩也有缺點,直抒胸臆而含蓄不足,數量眾多而有雷同、粗率之作,都是顯而易見的。
上一篇:陸游的愛國詩篇
下一篇:陸王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