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中鳥
今年春節特別熱鬧,電視節目里出現了幾十年沒演過的《四郎探母》,果然是升平氣象,不再怕楊延輝發牢騷了,但也別有一番感想。
“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這位木易先生的牢騷,其實是大可不發的。他已經在番邦招了駙馬,后臺特硬,入籍是不必說,出身和歷史沒有誰再來查,鐵鏡公主的臉蛋兒和身段又確實不差,干嗎還要哭喪著臉自思自嘆呢?
人是人,鳥是鳥。子非鳥,又安知籠中鳥是苦還是樂呢?我們生長在城市的人,日常見到的鳥類,一半是雞鴨之屬,經過人類長期訓練,已完全合乎飼養要求,有翅也不會想到要“展”的了。一半是燕鴿之屬,雖未完全歸化,也早成了“熟番”,最多展翅在左鄰右舍房前屋后轉一轉,自會老老實實飛回來的。尤其是那些麻雀,簡直趕都趕不走,“除四害”也除不完,白白地糟踐了糧食,真希望對它們趕快實行計劃生育才好。總而言之,在以上各種鳥類的身上,我實在看不出什么“有翅難展”的悲哀。
就是比較罕見的畫眉、八哥、相思鳥,看它們在籠中,也無不載跳載鳴,各得其所,沒有一個像楊四郎那樣悶悶不樂的。小時候讀英文,有“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之句,過去總以為這純粹是人類的想法,即多看不如少得之意。后來籠中鳥見得多了,才悟出這些鳥兒很可能也會有在林不如在手的心理。本來嘛,鳥兒和人一樣,從來就不可能有絕對的自由,在林中歸自然統治,那種力量也是嚴厲、粗暴而不可測的,迅雷風烈,雪刃霜刀,梟隼的利爪,蛇虺的毒牙,時時處處都有危險。如果稍微露臉一點當了出頭鳥,還會成為獵槍和走狗的目標,那就更危險了。而一入人手,即得籠居,不僅安全有了保障,自來食也從此不愁。聽說有的人為了養鳥,除了預備小米、蛋黃,還要到郊外捕蟲子,找活食。由是觀之,夫鳥籠者,固鳥兒安身立命之樂土也,幸而托體其中,當然只會歡欣踴躍,引吭高歌,又何來“有翅難展”的悲哀耶?
所以我認為,“籠中鳥”云云,既不符合當時當地楊四郎的心情,也不符合各時各地鳥兒們的本性。我于“國劇”素無情分,既不懂,也沒有資格來捧,聽了《四郎探母》,高興之馀,于唱詞此句略感未能盡善盡美,寫此謹供愛好皮黃的朋友們參考。
文章寫好以后,忽然又在報上見到“鳥籠經濟”一詞,據說還很有來頭。大約是說市場經濟雖然要開放,要自由,但開放和自由都得有限制,得守規矩,得有個鳥籠子裝著,不然就雞飛蛋打了。經濟既然如此,社會、文化當然亦是如此,尤其是政治和意識形態,恐怕更不得不如此,看來我們這一輩子只能在籠中度過了,但愿這籠子能夠稍微做大一點才好。
(一九九零年四月)
上一篇:鐘叔河《童心和童趣》隨筆
下一篇:鐘叔河《給周作人寫信》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