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拉菲莫維奇,亞·綏(1863—1949) 蘇聯作家。生于頓河哥薩克軍官家庭。一八八三——一八八七年在彼得堡大學數學物理系學習期間,接近革命組織。一八八七年因受列寧的哥哥刺殺沙皇案件的牽連,被沙皇政府逮捕、流放。作家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發表作品,最初發表的短篇小說取材于流放時期的生活,反映了人民在沙皇統治下的苦難,如《在冰塊上》、《在木筏上》、《冰雪荒漠》(1890)等。《扳道工》(1891)是篇揭露資本主義對勞動人民壓榨的優秀作品。一九〇二年遷居莫斯科與高爾基相識,成為“知識”叢刊撰稿人,在一九〇五年后發表有一系列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貧困生活和革命愿望的短篇小說和著名的長篇小說《草原上的城市》(1912)。十月革命后,積極投身布爾什維克的革命工作,引起資產階級敵人的仇恨和一些作家的不滿,但對于很多革命作家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一九一八年加入俄共(布)。在國內革命戰爭年代,作家作為《真理報》的軍事記者親赴前線,寫了大量的通訊報道。在這一時期的創作受到列寧的高度評價。經過長期的藝術探索,綏拉菲莫維奇完成了《鐵流》這部蘇聯文學中的經典作品。作品構思于一九二一年,一九二四年完成。這部作品描寫了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一支達曼軍在郭如鶴的率領下,在白匪軍圍追堵截和險惡的自然環境中越過高加索山尋找紅軍主力的過程。作品突出了革命對人民群眾的改造的主題。領導人郭如鶴在領導群眾行軍過程中不僅要擊退白匪軍的猖獗進攻,克服各樣自然界的困難,還要和人民群眾內部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作不妥協的斗爭。他用布爾什維克鐵的紀律,使這支原來渙散的隊伍變成團結一心,有強大戰斗力的鐵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革命的新人形象。郭如鶴是群眾中的英雄,他和群眾血肉相連,郭如鶴的力量來源于革命的新思想。作品通過郭必諾的形象進一步突出了作品的主題。整個行軍過程猶如一所“學校”,它使這位老太婆從個人生活的狹隘天地中解放出來,扔掉壇壇罐罐,表明了她思想上的解放。這部長篇小說在藝術手法上也有很大的成就。它克服了公式化、概念化,寫了人在革命改造中的深刻變化,描寫了不同人的復雜心理。本書于一九四三年獲斯大林文學獎金。《鐵流》早在一九三一年就由曹靖華譯成中文,魯迅在譯本序中稱贊它是“鮮艷的鐵一般的鮮花”。綏拉菲莫維奇曾有過創作以《斗爭》為總題目的長篇史詩的宏愿,但終于未能實現。這部史詩是把《鐵流》作為其中的一部分的。雖然史詩沒有問世,但是從他后來的一系列小說、特寫、札記中作了分散的反映。它們的中心思想是寫蘇維埃人革命意識的覺醒,寫一代新人在勞動中和革命影響下的成長。用作家自己的話來說是“人改變了國家的面貌,而他自己也變得使人認不出來了”。在三十年代寫了反映農業集體化的特寫集《在頓河草原上》(1931)。在衛國戰爭期間,雖然已是高齡,仍親赴前線采訪。《這不是奇跡》是這一系列文章的總題目。作家于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九日在莫斯科逝世。
上一篇:結構主義文藝批評
下一篇:綏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