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齊時代山水詩代替東晉以來的玄言詩,是南朝詩歌的一個重要變化。描寫山水的片言只語在《詩經》、《楚辭》中就已經出現了。魏晉時代山水描寫在詩里逐漸多了起來,如曹操的《觀滄海》以及左思、陸機、王羲之的某些作品。晉宋時代江南世族地主過著游山玩水的悠閑生活,描寫山水的成分在他們的玄言詩中出現并不斷增加。東晉后期出現了謝混《游西池》等少數集中力量刻畫山水景物的詩篇。到了劉宋時期,謝混的侄子謝靈運創作了大量的山水詩,從而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
謝靈運(385-433),南朝宋著名詩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世居會稽(今浙江紹興縣)。出身世族大地主,是謝玄之孫,十八歲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入宋降公爵為侯爵,因政治欲愿不能滿足,對劉宋王朝心懷忿恨。永初3年(422)出為永嘉(今浙江溫州)太守。后又任秘書監、臨川內史。他不理政務,一味肆意遨游山水。后因謀反在廣州被殺。明人輯有《謝康樂集》;其詩有近人黃節《謝康樂詩注》本。
謝靈運的作品主要是山水詩,絕大部分寫于作永嘉太守之后。詩中的山水風光,主要取材于永嘉、會稽、彭蠡等地。謝靈運政治上比較保守。他的詩缺乏社會內容,沒有什么進步理想,但在藝術上還是有不少可取之處的。謝靈運的山水詩以精工富麗見稱。他對山水景物的觀察細致入微,又有較高的藝術修養,所以他的詩往往能從不同角度客觀真實地表現祖國湖光山色的自然美,給人以清新開朗的感受。其語言雕刻之精巧,辭藻之華美繁富,確實超越前人。如《夜宿石門》專從聽覺下筆寫出山中夜靜的環境氣氛,并表達了期待知音的心情。全篇敘事、寫景、抒情都結合得較好。當然這樣完整的詩篇在他的詩中是很少見的。另外《登池上樓》、《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等詩中景物描寫部分,刻畫江南的秀麗山河也都十分精美巧似。他的詩歌中的一些寫景名句,頗為獨到,歷來為人們所喜愛傳誦。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精確描繪了詩人久病初愈后對季節變化的感受。“春晚綠秀野,巖高白云屯”(《入彭蠡湖》),綠白兩種色調構成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柔和圖畫。他的山水詩的缺點也是明顯的。它們多數不能做到情景交融和風格完整,篇末帶有玄言辭句,往往有句無篇,以名句取勝。字句上過分雕琢,堆砌辭藻。結構單調。有時用典過多,陷于晦澀。
謝靈運是扭轉玄言詩風,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個詩人。他的詩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在加強詩歌語言的光彩和色澤以及刻畫風景的技巧方面,也做出了貢獻,給后代的詩人以不小的影響。
上一篇:謝林
下一篇:譚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