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普列漢諾夫寫于1893-1894年,1895年3月在俄國彼得堡出版。收入《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
19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俄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工人運動發展起來了。1883年,普列漢諾夫在日內瓦創立了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組織“勞動解放社”,開辟了俄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80-90年代,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并日益同俄國的革命運動相結合。與此同時,在思想理論方面的斗爭也日益尖銳。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想家和機會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對它的唯物史觀)進行了瘋狂地污蔑和攻擊。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主要敵人——以米海洛夫斯基為首的自由派民粹主義者,斷言馬克思主義“在哲學上站不住腳”,而且也不適用于俄國。為了回擊民粹主義者的謬論和謊言,闡明和宣傳“現代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普列漢諾夫(主要指他在1883-1903年)寫出了一系列哲學著作,《論一元論歷史觀的發展》一書就是其中一部杰出代表作。
這部著作全書共分五章和一個“結論”。前四章批判地研討了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理論,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和德國的唯心主義哲學,肯定了其中具有進步傾向的因素,揭露其歷史局限性,指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同這些哲學遺產的聯系和區別,說明只有馬克思主義破天荒第一次把唯物主義應用于社會生活,創立了關于社會的科學,是19世紀理論思想的最偉大成就之一。第五章和結論部分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進一步駁斥了民粹主義者以及其它資產階級流派的反動理論。普列漢諾夫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宿命論歷史觀、同所謂的“經濟唯物主義”是毫無共同之處的。他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客觀規律的,歷史唯物主義就是研究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代數學”。它肯定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的、最普遍的原因,“任何特定社會的往后的發展永遠是決定于其內部的社會力量的相互關系”。但這并不否認人的自覺活動的意義。他寫道:“人的理性不是歷史的動力,因為它本身是歷史的產物”,但它“亦不能夠服從以前的歷史遺留下來的現實”,而是來“改造現實,使它更理性些”。“辯證唯物主義是行動的哲學”。任何把歷史歸結于精神的發展或用自然規律來解釋歷史的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在本書中,普列漢諾夫基本正確地說明了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論證了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書中在闡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原理的同時,進一步論述了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能動的反作用。指出:在歷史轉折關頭,經濟因素并不能自發地取得勝利,而必須通過政治制度的變革;當歷史發展動力不為人們意識的時候,人類曾經無意識的創造歷史,可是這些動力一旦被發現,人類就能夠使它服從自己的理性。書中還尖銳地批判了民粹主義的“英雄史觀”,闡述了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作用的原理。書中寫道:“目前正在風起云涌的工人運動,并不是各種改革家的空想的計劃決定的,而是生產和交換的規律所決定的。”勞動群眾就是推動生產發展的人。他強調說,人民應當是歷史的主人。“人類的歷史運動每向前邁進一大步,都不僅不能沒有人的參加,而且也不能沒有多數人即群眾的參加。”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只有在認識必然性本身的內部規律之后,才能對盲目的必然性高奏凱歌。從而說明杰出人物的重大歷史作用是具有社會制約性的。
《論一元論歷史觀的發展》是一部重要的歷史唯物主義文獻。雖然它也有一些缺點,但總的來說,它較為詳盡通俗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且結合俄國的歷史實際對歷史唯物主義提出不少新穎見解,作出了一些具體發揮。這在當時復雜的斗爭條件下,對于反對各種資產階級思潮,捍衛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在俄國黨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恩格斯曾指出,這部著作在俄國出版,“這本身無論如何是一次巨大勝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09卷第383頁)。列寧后來也寫道:這本書“培養了一整代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列寧全集》第16卷第267頁)。直到現在,這部著作仍然是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教材。
上一篇:認識論
下一篇: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