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匈奴為北方重要少數民族。西漢初,匈奴族在冒頓單于統治下,武力空前強盛。它東滅東胡,北服丁零,西逐大月氏,並征服樓蘭、烏孫等二十余國,南占秦時設置的河南地。統治區域東起朝鮮邊界,橫跨蒙古高原,西與氐羌相接,南伸延至河套以至今晉北、陜北一帶。冒頓分其地為中、左、右三部。冒頓自轄中部,東、西部設左、右賢王分治。西漢時,匈奴社會已處奴隸制階段。西漢接近匈奴的郡縣財產、人口常為匈奴掠奪。西漢前期,因武力和經濟力量所限,西漢政府采取和親政策,對匈奴忍讓,企圖換取邊境安定。但匈奴侵掠不止,西漢處于被動挨打地位。漢武帝時,改變對匈奴和親政策,開始進行討伐匈奴戰爭。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武帝遣聶翁壹出塞,誘匈奴于馬邑,設伏,準備一舉殲匈奴主力。西漢和匈奴戰爭開始。西漢進攻匈奴,戰事頻繁,影響大的戰役有三次。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遣衛青出云中,北抵高闕,迂回于隴西,奪回河套一帶。解除匈奴對長安直接威脅,于此地置朔方郡。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命霍去病遠征。自隴西出兵,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縣境),西入匈奴境內千余里。同年夏,霍去病由北地出擊,逾居延海,南下祁連山,圍殲匈奴,重創匈奴右部。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率部四萬余人歸漢。漢于渾邪王、休屠王故地先后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命衛青、霍去病出定襄、代郡,向漠北窮追匈奴。衛青于漠北敗匈奴單于,追至顏山趙信城。(蒙古杭愛山下)。霍去病軍敗匈奴左屠耆王,追至狼居胥山(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臨瀚海而還。從此,匈奴主力遠徙西北,漠南無王庭。三次戰役后,匈奴力量大衰,不能向東發展,基本解除漢朝北方地區的威脅。元封、太初年間,至武帝末年,漢和匈奴還有戰事,規模和影響不如過去。西漢戰勝匈奴,北方邊郡出現新局面。邊郡和內地聯系加強。大量徙民、戍卒屯戍、墾荒于邊地,中原先進農業技術傳至邊郡。從敦煌到遼東的邊塞烽燧系統建立。屯田區、城堡、烽燧起到傳播先進經濟、文化作用,影響匈奴和各游牧民族社會發展。漢宣帝時,匈奴貴族內部分裂,五單于并立局面出現。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歸漢,引眾南徙陰山附近。競寧元年(公元前33)漢元帝以宮人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于,恢復和親,結束百余年漢與匈奴間的戰爭局面。此局面,一直維持到新莽時期。深入了解,可參讀《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匈奴傳》及林
《匈奴史》。
上一篇:西歐封建莊園
下一篇:西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