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學生時代,就曾拜讀過李存葆的反映軍隊生活的小說《高山下的花環(huán)》。正是從這本小說當中,讓我知道了沂蒙山區(qū),從此,它一如一個神秘的燈塔一樣召喚著我的向往。我終于在一場有關紅色之旅的尋訪之中,如愿以償?shù)刈哌M了沂蒙山區(qū),拜謁了沂蒙精神的高地。
1、淚灑臨沂華東烈士陵園
不知道是上蒼的有意安排,還是機緣巧合,我們瞻仰臨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那天,天空陰郁而低沉。
烈士陵園內(nèi)綠樹成蔭,碧水環(huán)繞,鳥語花香。讓人難以想象,在那安靜優(yōu)雅的環(huán)境里,有無數(shù)在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中英勇就義的將士們的忠魂就在那里棲息,他們血寫的沂蒙精神在那里永放光芒,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去學習,去傳承。
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烈士紀念堂是臨沂華東烈士陵園的主體建筑,其他建筑均布列在南北大門的中軸線的兩側。塔、堂、館、墓、石像、雕像等景觀與文字說明都再現(xiàn)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山東根據(jù)地軍民英勇抗擊日寇的宏偉歷程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華東戰(zhàn)場上的魯南、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戰(zhàn)役的史實。
革命烈士紀念塔位于陵園中心,為五角燈塔式建筑,塔身正面,鑲有毛澤東親筆題寫的“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鎏金大字,劉少奇、朱德、劉伯承、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題詞為紀念塔增添了肅穆與莊嚴。整個紀念塔看起來氣勢恢宏,蔚為壯觀,一如烈士們的革命精神聳入云天。
革命烈士紀念塔東南方,于蒼松翠柏掩映中,有一個水泥夯成的五角形的的墓體顯得格外莊嚴、肅穆。若不是墓碑上寫有的“栗裕將軍骨灰撒放處”幾個醒目的大字,讓人難以想象當年的那個橫刀匹馬、所向披靡的曾指揮過高郵戰(zhàn)役、隴海線俆(州)海(州)段戰(zhàn)役、蘇中戰(zhàn)役、孟良崮戰(zhàn)役、濟南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上海戰(zhàn)役等著名戰(zhàn)役的開國首席大將就在此安息。黃土掩埋了將軍的骨灰,可他的精神卻永世留存。
一尊外國人的大型漢白玉雕像巍然屹立在臨沂革命烈士陵園內(nèi),格外引人注目,他兩臂交互放置胸前,一手拿鋼筆,一手持采訪本,神態(tài)安詳,深邃的目光凝視著前方,一副國際主義新聞戰(zhàn)士的形象傲然屹立,他就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血染沂蒙的德國國際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漢斯·希伯。靜靜地凝視著那尊雕像,讓我頓然想起毛澤東《紀念白求恩》的文章。漢斯·希伯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的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以自己的國際共產(chǎn)主義精神,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仰望著他俊朗的雕像與六面體墓,我驚異的同時,更多的是深深的敬佩與感動。
革命烈士紀念堂位于烈士紀念塔北100米處,為傳統(tǒng)的宮殿式建筑,飛檐斗拱,琉璃甬瓦,看起來一如殿堂樓閣般高大雄偉,氣勢恢宏。正面廊檐下懸著一個題有“革命烈士紀念堂”的巨匾,堂四周環(huán)以回廊,正面并立14根明柱。堂內(nèi)以鋼筋水泥和棟梁,穹窿頂棚飾以彩塑。堂內(nèi)迎門為一石碑,上鐫周恩來題詞“人民革命的烈士們永垂不朽”,碑面為任弼時題詞“你們的功績永垂不朽”。碑前兩側,陳列著王麓水、趙鋪、劉炎、張元壽4位烈士的半身石質(zhì)浮雕像。堂內(nèi)東西兩面正中陳列著兩塊巨大的聯(lián)碑,直通堂頂。
目光掠過紀念堂門口向里張望,紀念堂內(nèi)看起來是那么的空曠遼闊;當我凝望紀念碑上那密密麻麻鐫刻著的62576位烈士的英名時,我驀然感覺這偌大的紀念堂卻是那么的擁擠不堪。在單純的阿拉伯數(shù)字中,62576,或許只是一個不起眼的數(shù)字。但是,當它與人、與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就不再單單只是一個數(shù)字,它是62576條生命,是62576個曾經(jīng)鮮活的人。這62576人中的每一個名字都曾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這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完整的人生故事,這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曾有一幫愛他(她)的親人朋友,這每一個名字都讓親人們領略了撕心裂肺的生離死別之痛……然而,62576,這個數(shù)字僅是有名字的英雄的數(shù)目。在當時炮火紛飛的戰(zhàn)場上,可想而知,是不乏無名英雄的。他們?yōu)榱酥袊藗兊慕夥攀聵I(yè),不惜獻出了自己最最寶貴的生命,最終卻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紀念碑后面的空白就是用來對他們以示紀念的最好留白。當初,正是這些英烈們心懷憧憬,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取了我們今日的和平與寧靜。試想:如果能讓這些英烈們能以當時犧牲時的年齡在如今復活過來,再把他們集合在一起,那該是一支多么強大的隊伍,又該是一個多么壯觀的場面!如果將他們犧牲時的鮮血匯集在一起,那將會染紅多少黎明時分的曙光,又將會染紅多少面旗子?我就這么一任思緒縱橫馳騁,淚水卻禁不住奔涌出來……
透過矇眬的淚光,我在石碑上的名字中努力地搜尋著。我多么希望能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當中搜尋到我曾祖父的名字。明明知道,我的曾祖父與這些英烈們不是同一個年代的人,明明知道臨沂不是我曾祖父的葬身之地,明明知道自己的搜尋不過只不過是一場徒勞,可我還是努力地搜尋著,搜尋著……
我聽著老祖父不厭其煩地一遍遍說著他未曾謀面的父親——我的曾祖父的故事長大,那個與我有著間接血緣、并與我隔著時空的陌生人,一直帶著神秘的色彩撲朔迷離般地朦朧在我們家?guī)状说挠洃浝铩K?9歲參軍離家之后就一去不復返了,他所在的部隊來信說他葬身在“江西省順花門外左邊”。這個被老祖父念叨了一生的地址一如生了根一樣,牢牢地扎在我們家?guī)状说男睦铩kS著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變遷,近一個世紀過去了,曾祖父與那個地名都成了我們家永遠都解不開的謎,可我們始終未能尋訪到先人的蹤跡……
我一邊輕輕地行走在紀念堂內(nèi),將腳步放得慢之又慢;一邊努力地仰起頭,一來是仰視些烈士的英名,二來是抑制著眼眶里打轉(zhuǎn)兒的淚珠兒的滑落,我怕我的腳步聲和淚滴滴落的碎裂聲驚擾了烈士們的長眠。
2、沂蒙紅嫂,書寫女性不朽的光輝
(一)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每當這高亢動人的《沂蒙山小調(diào)》響起時,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沂蒙山,聯(lián)想到沂蒙精神,聯(lián)想到沂蒙紅嫂。
在沂蒙革命紀念館里,望著那些圖文并茂的圖片資料與聲色俱全的影音資料,隨著講解員娓娓動聽的講解,我們仿佛穿越了時空,走到了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爭年代。臨沂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qū),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曾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英模人物與先進集體,沂蒙紅嫂就是其中的一個典范。正是那個偉大的母性群體——沂蒙紅嫂,在戰(zhàn)爭年代里,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抬擔架、推小車,舍生忘死救傷員,不遺余力撫養(yǎng)革命后代,譜寫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
無論是圖片資料,還是影音資料,沂蒙紅嫂都帶著淳樸的鄉(xiāng)土氣息的熟悉與親切,她們都是地地道道的沂蒙山區(qū)婦女,就像我的鄰家姐妹、姑嫂與嬸嬸、大娘一樣親切。正是這淳樸而平凡的老區(qū)女性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以真實感人的故事,在中國歷史的史冊上寫下了一部催人淚下又蕩氣回腸的史書寶典,帶著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彈奏出撼人心魄的生命強音,令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學習,去弘揚,去傳承。
(二)
被譽為“沂蒙紅嫂第一人”、“雙百英模人物”的“紅嫂原型”明德英撩開衣襟用乳汁救傷員的圖片與一系列她勇救傷員的故事史料,詮釋著沂蒙女性的平凡與偉大,令我們?yōu)橹钌罡袆印?/p>
明德英是沂南縣岸堤鎮(zhèn)岸堤村人,在1歲的時候由于生病成了啞巴,后來嫁給馬牧池鄉(xiāng)橫河村的李開田,夫妻二人在村里以看林為生。
隨著講解員繪聲繪色的講解,我們仿佛看到了明德英當時用乳汁搶救傷員情景:那是1941年11月4日,窮兇極惡的日軍集結大量兵力突然包圍了駐扎在馬牧池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一位八路軍戰(zhàn)士在掩護首長和機關撤退中,右肩左臂先后中彈,他強忍著劇烈的疼痛與敵人周旋至李家林時,被正在門口抱著孩子曬太陽的明德英看到,她急忙把他拽進屋里,按到在床上,用被子蒙上。很快,兩個日本兵就追了過來。那兩個日本兵見她是個啞巴,就比劃著問她那個八路跑到哪里去了?她毫不猶豫地朝西指了指,小鬼子信以為真,就徑直向西追了過去。敵人走后,明德英急忙把受傷的戰(zhàn)士背到一個空墳子里藏起來,這時候,她才看清受傷的戰(zhàn)士因流血過多而昏了過去。他干裂的嘴唇不時地微微顫動,像是想要喝水的樣子,生命垂危。明德英見狀,不禁大驚失色,她毫不猶豫地撩開衣襟,把乳汁滴進受傷戰(zhàn)士干涸的嘴里。那世間最珍貴、最甘甜、最圣潔的乳汁,融著深情厚誼一滴一滴地滴進傷員的嘴里,滋潤了他干涸的喉嚨,讓他慢慢走出了死亡線。當緩緩睜開了雙眼看到那一切時,未來得及說話,就已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之后,明德英又與家人一起傾其所有收養(yǎng)了傷員半個月,使其健康歸隊。就是這樣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她只是千千萬萬沂蒙紅嫂中的一個杰出代表,是她用圣潔的乳汁挽救了戰(zhàn)士的生命,用血乳交融的濃濃深情彈奏出了生命的最強音……
1961年,著名作家劉知俠以明德英乳汁救傷員的情節(jié)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一部短篇小說《紅嫂》。之后又被改成京劇《紅云崗》、舞劇《沂蒙頌》,“紅嫂”從此走向了舞臺。毛澤東主席及一些老一輩革命家看后,都曾感動得多次落淚。沂蒙紅嫂乳汁救傷員的故事就傳遍了全國,明德英也被譽為“沂蒙紅嫂第一人”。
遲浩田將軍在孟良崮戰(zhàn)役中身受重傷,被當?shù)氐囊晃患t嫂用乳汁救活,他曾9次來到沂蒙山區(qū),尋找當年用乳汁救他的大嫂,前幾次都毫無結果,當他第9次再到那里尋找的時候,當?shù)氐囊晃淮竽锢氖终f道:“大兄弟,像你所說的這樣的事情,抗戰(zhàn)時期,在我們沂蒙山區(qū)到處都是,像俺們這把年紀的人誰都做過,你還尋個啥啊!”從此以后,他就不再刻意尋找,而把沂蒙山區(qū)當成了他的再生地,每年都來看望老區(qū)的人民。
(三)
讓我們看看被譽為“沂蒙母親”的另一位沂蒙紅嫂王換于的故事吧。
王換于是沂南縣馬牧池人。她的家被稱為“第一堡壘戶”,羅榮桓、徐向前、黎玉、朱瑞、郭洪濤等領導人都曾在她家里住過。
當時隨軍來到沂蒙山區(qū)的許多孩子,由于戰(zhàn)爭年代的環(huán)境險惡,小孩子得不到照顧,徐向前就委托王換于辦起了托兒所,一共收養(yǎng)了41位抗日戰(zhàn)將的子女,這些孩子中最大的只有七八歲,最小的生下來才3天。為了照顧好這些孩子,王換于的4個親生骨肉卻因為營養(yǎng)不足而先后夭折。可她卻對兒媳婦說:“烈士的孩子餓死了就斷根了,咱的孩子餓死了你還能生育,讓烈士的孩子吃奶,讓咱們的孩子吃粗的吧!”
在王換于的家里曾經(jīng)生活過一對革命夫妻——當時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和他的愛人陳若克。陳若克祖籍廣東,出生于上海。她從小在苦水里泡大,11歲就做了童工。她來到沂蒙山區(qū)后,就住在王換于的家里,拜王換于為干娘。王換于以母親的身份為朱瑞和陳若克舉辦了婚禮。
陳若克曾拉著王換于的手,動情地說,“娘,等把鬼子打完,過上好日子時,俺要好好孝敬您!讓您住最好的房子,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東西。”誰曾想到,她還未來得及兌現(xiàn)她的諾言,未來得及感恩,未來得及盡孝,在1941年冬天的日寇大掃蕩中,已經(jīng)懷身孕8個多月的她依然決定跟隨部隊轉(zhuǎn)移,可后來卻不幸落入了敵人的手里。面對兇殘的敵人,她就像劉胡蘭、江姐那樣勇敢堅強、視死如歸,最終被敵人殘酷殺害。連尸體都被敵人殘忍地剁成數(shù)塊。幾經(jīng)周轉(zhuǎn),陳若克連同她剛出生不久的孩子的遺體被運送了回來。那時,她才22歲。
王換于強忍悲痛,賣了自己的3畝半地為陳若克和她的孩子做了棺材,娘倆的遺體一起被隱蔽地埋葬在村東王換于家的地里。
抗戰(zhàn)期間,王換于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救護《大眾日報》社干部白鐵華的事跡廣為流傳。當白鐵華被抬到她家的時候已經(jīng)奄奄一息。王換于聽說獾油拌頭發(fā)灰能救治他的份。于是,寒冬臘月天,她就挨家挨戶地尋找獾。把找到的獾熬成油,再把自己的頭發(fā)剪下來燒成灰攪拌在一起,敷在白鐵華的身上。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白鐵華用了半年的時間就康復歸隊了。
白鐵華歸隊之后,由于種種原因,竟然和王換于失去了聯(lián)系。老人家十分掛念他,逢人就打聽他的消息。從1941年到1983年,在歷經(jīng)了42年之后,當白鐵華輾轉(zhuǎn)得到王換于老人一直在尋找他的消息后,就帶著夫人專程從廣州來到沂南去看望了王換于。一進王換于的家門,白鐵華就跪在她的面前磕頭,并歉疚地說:“娘,孩兒對不住您……”王換于一眼就認出了白鐵華。當時,她心里又氣又恨,又愛又痛,走向前扶起白鐵華,并語重心長地說:“孩子,老媽已是95歲的人了,念著你的一顆心懸了42年哪!”
在日寇對沂蒙山發(fā)起大掃蕩的緊急關頭,山東省參議會副參議長馬保三同志把一本《山東省聯(lián)合會會刊》交給王換于,并鄭重其事地對她說:“現(xiàn)在把這本書交給你保藏,這要比掩護一個戰(zhàn)士或干部要重要得多。您要千方百計把這本書保存好,等戰(zhàn)爭勝利了我們再來取。”
《山東省聯(lián)合會會刊》上刊登了山東省的行政機關和群眾團體所有領導成員的名單,是唯一的一份絕密文件。如若落入敵人之手,山東省政府機構人員就會被一網(wǎng)打盡,后果不堪設想。王換于從此便把那本書視為生命里最最珍貴的東西,想方設法地保存著,珍藏著。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反動派又發(fā)起了內(nèi)戰(zhàn),為了能給那本書找個安全之地,王換于不得不將它頻繁轉(zhuǎn)移,有時甚至還要把它帶在身上。甚至把那本書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她想即使自己犧牲了,也要保全那本書,不能落到敵人之手。
王換于歷盡艱險,終于保護好了那本書,但她始終沒有等來取書的人。
1978年,王換于在她90歲高齡的時候,把那本書完好無損地交給了沂南縣有關部門。那時,那本書已在她手里完好地保存了38年。正是那本書,填補了山東省第一次各界代表聯(lián)合會檔案資料的空白。
(四)
圖片中,婦女們抬著的門板拽著我的思緒飛旋,那看似粗糙老舊的門板就像記憶中我家祖屋的房門。那熟悉的門板,穿過時光的隧道,與一位14歲就當選為婦救會長、當過識字班班長、參軍干過軍工廠、當過軍隊醫(yī)院護理員、又擔任過婦女干部的被譽為“沂蒙大姐”的另一位沂蒙紅嫂李桂芳以及她帶領的32名沂蒙紅嫂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它與她們在中國的史冊上寫下了用身體架起火線橋的神話。
事情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戰(zhàn)役打響,李桂芳突然接到聯(lián)絡員的命令:“天黑之前,部隊要從這個地方經(jīng)過,為了節(jié)約時間,讓你們在5個小時之內(nèi)架起一座橋。”這個命令,可難住了李桂芳——一二十米寬的河面,齊腰深的河水,當時,既沒什么建筑材料,又有沒有足夠的時間,男人們又都上了前線,當?shù)刂挥幸恍┬∧_婦女,要在5小時之內(nèi)架起一座橋豈不是天方夜譚?她雖然不是軍人,可服從組織的命令亦是她的天職。她與婦女們經(jīng)過反反復復的商議與策劃,終于想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計劃——用門板當橋板,用人做橋墩,架一座火線橋。隨后大家便分頭準備,并進行了事先演練實驗。大約在晚上9點的時候,華東野戰(zhàn)軍的一支隊伍朝著河邊走來。李桂芳轉(zhuǎn)身對婦女們喊道:“架橋!”話音未落,婦女們就按照預先準備好的順序抬起門板朝冰冷的河水走去。剎那間,一座人橋就神速而奇跡般地出現(xiàn)在戰(zhàn)士們的面前。看到突然而現(xiàn)的人橋,戰(zhàn)士們驚訝得目瞪口呆,他們知道那座橋是站在冰冷的河水里的小腳姐妹們用身體撐起來的,戰(zhàn)士們都不忍心走過。李桂芳就站在冰冷的河水里大聲喊道:“同志們,時間就是勝利,快過橋!”部隊首長見狀,雖然心里有一萬個不忍,可他還是眼含熱淚朝身后的戰(zhàn)士們大聲命令:“前邊是婦女們用身體為我們架起的橋,一定要輕踩,慢走,走中間!”戰(zhàn)士們猶豫片刻,終于眼含淚水走上了那座人橋。夜色中,雖然大家相互看不清彼此的容顏,可戰(zhàn)士們心里都明白,橋下是自己的姐妹,自己是踏著親人們的肩膀走向了戰(zhàn)場。當時,雖然經(jīng)過的是一支部隊,但是,卻沒有一個人說話。那場面是靜靜的,仿若空氣都停止了流動,只有戰(zhàn)士們的呼吸聲和著流水聲音在彈奏時光的琴弦,為那些站在河水里的紅嫂們譜一曲驚天動地的贊歌。戰(zhàn)士們默默地、輕輕地、匆匆地從橋上走過……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整整一個多小時;一名戰(zhàn)士,兩名戰(zhàn)士,三名戰(zhàn)士……整整一支部隊。當戰(zhàn)士們的腳步聲消失在前方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的時候,那32名架橋的婦女們卻被河水凍得周身麻木,牙齒不住地打著顫,累得癱到在河灘上……在這些婦女當中,有的當時身懷有孕,有的因此而落下了終生殘疾,有的因此而終生不能生育……正是這些沂蒙山區(qū)的紅嫂們用自己柔弱的雙肩扛起了革命之路,筑起了革命戰(zhàn)爭勝利的銅墻鐵壁。
(五)
《沂蒙六姐妹》中的一位主人翁的原型就是沂蒙紅嫂李鳳蘭。當年,她的丈夫在與她定親后就參了軍。為了照顧公婆,她是根據(jù)當?shù)氐娘L俗,在丈夫不在家的情況下,由嫂子抱著一只大公雞與她拜堂成親的。之后,她在家里苦苦地等著丈夫。可是,12年的漫長等待,卻始終沒有等來她的丈夫,等來的只是她丈夫的一張烈士證。她一生都未曾改嫁,在凄苦孤獨中度過了余生。
在1944年部隊急需補充兵員時,梁懷秀第一個站出來喊:“誰第一個報名參軍,我就嫁給他!”后來,她就恪守了諾言,嫁給了第一個參軍的人,在那個年代,一個姑娘為了革命的勝利,依然把自己的婚姻幸福交給了黨,交給了革命。
在戰(zhàn)爭年代,沂蒙紅搜的事跡舉不勝舉。一幕幕母送子、妻送郎、妹妹送哥上戰(zhàn)場的畫面再現(xiàn)了當時擁軍支前的場景,撼人心魄,催人淚下。參觀中,我不時為那一位又一位的沂蒙紅嫂的精神所感動,所震撼,是她們以“最后一把米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上戰(zhàn)場”的偉大情懷,用誠摯純潔的心靈、勇敢聰慧的膽識、勤勞靈巧的雙手,甚至是鮮血與生命,昭示了她們深沉而執(zhí)著的愛黨、愛國、愛軍隊、愛家鄉(xiāng)的“沂蒙紅嫂精神”。
據(jù)統(tǒng)計,沂蒙紅嫂們?yōu)椴筷犠鲕娨?22萬件,做軍鞋315萬雙,碾米磨面11716萬斤,動員參軍38萬人,救護傷病員6萬人,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有3.1萬沂蒙籍戰(zhàn)士在戰(zhàn)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就意味著有3萬多沂蒙母親失去了自己親愛的兒女……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的紅嫂們有的已經(jīng)故去,有的已經(jīng)到了耄耋之年,但她們身上的那種紅嫂精神,通過她們的子女以及她們撫養(yǎng)過的革命后代,在延續(xù)傳承,從沂蒙山區(qū)走向全中國,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積極奉獻、報效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3、孟良崮戰(zhàn)役,與我隔著一截目光的距離
最初,我是從初中的歷史課本上知道孟良崮戰(zhàn)役的。一直以來,它只作為一個歷史名詞朦朧在我的記憶里。可如今,當我跟隨省作協(xié)采風團真實地踏上孟良崮戰(zhàn)役發(fā)生地的那片熱土地、拜謁孟良崮戰(zhàn)役紀念館的時候,內(nèi)心的五味雜陳開始無邊泛濫。
孟良崮戰(zhàn)役是國共內(nèi)戰(zhàn)期間,陳毅、栗裕將軍指揮華東野戰(zhàn)軍,在沂蒙山區(qū)進行的一次大規(guī)模的運動戰(zhàn)和陣地戰(zhàn)相結合的重大戰(zhàn)役。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zhàn)軍取得了戰(zhàn)役的勝利。那場戰(zhàn)役經(jīng)過兩天三夜的激戰(zhàn),殲滅了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裝備精良部隊整編74師及援軍一部,共殲滅敵人32680人,其中俘敵19680人,斃敵13000人。擊斃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揚海內(nèi)外。陳毅司令員為此而興之所至,揮筆寫下了“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地逃。信號飛飛星亂眼,照明處處火如潮。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濕戰(zhàn)袍。喜見賊師精銳盡,我軍個個是英豪”的氣壯山河的壯麗詩篇。
遠遠望去,孟良崮戰(zhàn)役紀念館的大門前,陳毅與栗裕將軍肩并肩遙望前方的大型花崗石雕像巍然屹立,威風凜凜,栩栩如生,再現(xiàn)了當年作為孟良崮戰(zhàn)役指揮者的光輝形象;兩位將軍的身后,一匹戰(zhàn)馬昂首欲奔,那長嘯嘶鳴的態(tài)勢像是正奔向前方殺敵的戰(zhàn)場。紅色的花崗巖石上鐫刻著陳毅元帥的《孟良崮戰(zhàn)役》長詩。整座雕像看起來氣勢恢宏,蔚為壯觀,令人震撼。
紀念館分五個展廳:門廳、戰(zhàn)役廳、支前廳、英烈廳和雙擁廳。漫步于紀念館展廳內(nèi),無論是圖片,還是文字,亦或是文物,都會拽著你的思維,令你穿越時空的隧道,聚焦歷史的鏡頭,把你帶到69年前國共兩黨進行生死較量的那場硝煙彌漫、戰(zhàn)火紛飛、血雨腥風的孟良崮戰(zhàn)役之中,耳聞前線隆隆的炮火聲,目睹沂蒙人民支前的忙碌身影。凝目那一幅幅沂蒙人民支援子弟兵的老舊黑白照片,無不讓人感慨沂蒙人民“最后一把米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zhàn)場”的偉大胸懷。
凝目著一幅推著小推車向戰(zhàn)場的圖片,一種莫名的思緒涌向心頭。是親切?還是悲憫?我自己都說不清楚。它令我想起朦朧在我記憶中的我小時候曾見過的家里的小推車,那可是老祖父年輕時置辦的一個“大件”。在當初那個貧困落后的年代里,正是那輛小推車讓老祖父把家推向了富裕,也正是那輛小推車在土改時差點兒把老祖父推成了富農(nóng)。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共兩軍對壘,共產(chǎn)黨部隊既沒有洋槍大炮,又沒有飛機汽車,更沒有新式核武器,就靠著小米加步槍,靠著小推車與國民黨進行殊死較量,最終取得了解放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正如陳毅元帥所說的那樣:解放戰(zhàn)爭是“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可見,圖片上的那與我爺爺那輛小推車同樣抵擋、同樣落后、同樣粗糲、同樣簡陋的小推車,在中國的史冊上寫下了不可或缺的一頁。
進入門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共中央三代領導集體核心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的題詞和孟良崮戰(zhàn)役的大型沙盤。大沙盤呈綠色,一如蔥郁葳蕤的綠色植被勃發(fā)著無垠的生機。那些標注的地名與從不同地點、不同方向指向孟良崮的作戰(zhàn)箭頭的示意圖就像綠蔭里開出的絢麗花朵。那些箭頭曲徑通幽,直指孟良崮。可以想象,在當初的那場孟良崮戰(zhàn)役之前,陳毅、栗裕將軍以及其他一些軍事將領們?yōu)榱四菆稣痼@中外的戰(zhàn)役,在那作戰(zhàn)沙盤或是作戰(zhàn)地圖前,在制定作戰(zhàn)計劃的運籌帷幄里,不知道他們曾付出了多少心血與汗水,不知道他們曾經(jīng)過了怎樣絞盡腦汁的反復商討,也不知道他們曾把多少黑夜里的黑色以嘔心瀝血的方式熬成白,才取得了那彪炳史冊的孟良崮戰(zhàn)役的偉大勝利。
在戰(zhàn)役廳和英烈廳里,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同去的姜成娟老師始終都淚眼汪汪的,她深情地注視每一幅圖片,細品每一段、每一行、甚至是每一個文字。她是那么的虔誠,那么的投入,那么的用心,那么的專注,那么的細致,像是要把展廳里所有的內(nèi)容都疏而不漏地刻進腦海,又像是在尋找什么,亦像是在研究什么。面對我的疑惑不解,后來她深沉地告訴我:她共有六個爺爺,其中有五個爺爺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四個爺爺參加了共產(chǎn)黨的部隊。除了當時已經(jīng)犧牲在日軍槍下的大爺爺與跟隨羅榮桓元帥去東北戰(zhàn)場的四爺爺之外,其余的留在山東的四個爺爺全都以不同的方式參加了孟良崮戰(zhàn)役……聽著她動情而沉痛的講述,我忽然感覺我眼前的那個漂亮而文弱的女子頓然高大起來,讓我對她——烈士的后代肅然起敬,對她的那些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而做出英勇貢獻的爺爺們由衷地欽佩。再望一眼姜成娟老師,我對她與她的祖父們欽佩的同時,又為她的幸運而深感欣慰——她的祖父們雖然經(jīng)歷了殘酷的戰(zhàn)爭,經(jīng)歷了炮火的洗禮,甚至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可她作為后人既知情,又有處可尋,而不像我那參軍后就一去不復返的曾祖父那樣,給后人們留下了謎一般的糾結與惆悵。
孟良崮紀念館的后面,遠遠望去是一片蔥郁葳蕤的松柏林;走進了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那一棵棵一行行整齊排列著的蒼松翠柏的掩映下,一座座烈士的墓碑井然有序地肅然靜默,2800余名烈士就長眠在那里。他們?yōu)榱酥袊恼x事業(yè),為了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永遠地倒臥在了那片土地上,沉痛地閉上了雙眼,獻出了自己最最寶貴的生命。每一座墓碑都有一塊方形的黑色大理石與其上面所鑲嵌的白色五角星組成,仿若明亮的星星閃爍在蒼茫的夜空。眾多的墓碑成方連片,恰似無數(shù)的星星照亮了漆黑的夜空,凝成一種永恒的沂蒙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去努力秉承。
那片烈士墓地的后面,是沂蒙情雕塑園。雕塑園是取“山”、“水”、“勝”的首個字母形態(tài)而設計成的“S”形大峽谷。峽谷兩邊的山崖象征蒙山,中間的河谷象征沂水,詮釋“民兵是勝利之本”的主題寓意。
行走在沂蒙情雕塑園內(nèi),那一組組做軍衣、送軍糧、攤煎餅、抬擔架、救傷員、架火線橋等惟妙惟肖的雕塑,會令我們的思維穿越時空的隧道,走到戰(zhàn)爭年代支前的場景里,見證黨群血肉聯(lián)系、軍民魚水深、軍民團結的偉大力量。
每一個雕塑背后都會牽出一個動人的故事。每一組雕塑,或是每個雕塑的每一部分,都能讓我們領略到藝術的真諦。徜徉在雕塑藝術的海洋里,品讀著那些用雕塑書寫的故事,滿腹的思緒,凝成一首題為《一截目光的距離》的小詩:
刪去所有的修辭
茅屋、門板、石磨、推車
與光陰對白
和平被一只飛鳥啄傷
向跌落一地光陰叩問
一闋詞,一瘦再瘦
嶙峋成一聲風中的嘆息
與雕塑對望
我與孟良崮戰(zhàn)役,隔著
一截目光的距離
孟良崮紀念館之行,讓我的靈魂得到一次震撼與洗禮的同時,也令我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那些為了和平、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大業(yè)而英勇犧牲的英靈們長眠在孟良崮的那片土地上,化成一種永恒的孟良崮精神,與日月同輝,與天地長存。
青山無語,豐碑永存。昔日沂蒙的金戈鐵馬地,如今已成為今日紅色教育的大課堂,成為沂蒙精神的高地。
上一篇:張繼平范墩子《永不分離》
下一篇:李云雷《法倫斯泰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