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法國作家。出身于中產階級家庭,技小愛好音樂。中學畢業后,考入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深受啟蒙主義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對巴黎公社也表示崇敬。青年時代的羅蘭有很強的求知欲,對文學、音樂和哲學均感興趣。他曾給列夫·托爾斯泰寫信,就做人和從事藝術中感到困惑的一些問題向他請教。托爾斯泰給他做了熱情而忠肯的回答。從高師畢業后,羅蘭去羅馬考查,回來后,完成了關于歐洲歌劇史的論文。此后,便一面在高師和巴黎大學執教,一面進行寫作。
羅蘭的創作活動始于十九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他是抱著復興法國藝術的目的步入文壇的。這一目的使他選擇了戲劇的形式。面對頹廢主義對藝術的影響,他決定創造嶄新的“人民戲劇”。在“人民戲劇”的總題目下,羅蘭在兩種題材方面進行探索,創作了“信仰的悲劇”和“革命戲劇”。前者包括《圣路易》、《哀爾蒂》、《時機正要到來》等劇本:后者包括:《群狼》、《丹東》、《理智的勝利》、《七月十四日》、《愛情和死亡的游戲》、《百花盛開的復活節》、《流星》和《羅伯斯庇爾》等八個劇本。“革命戲劇”是羅蘭戲劇改革計劃中的更重要部分。其創作目的主要是考查一七八九——一七九四年的法國革命的變化。由于羅蘭沒有擺脫個人主義和抽象人道主義,所以他的“革命戲劇”計劃和整個“人民戲劇”的創作探索,并沒有給他帶來預想的聲譽。于是他中斷了這一方面的努力,轉而寫起名人傳記,企圖從偉大人物身上尋求制頹廢世風的精神力量。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寫作了《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甘地傳》等傳記作品。從一九〇四年到一九一二年,羅蘭用了八年時間創作他一生的力作,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羅蘭喬居瑞士。他決定反對帝國主義戰爭。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兩個文集《超脫于混戰之上》和《先驅者》中。他對十月革命表示了歡迎的態度,但是仍害怕革命會“產生仇恨,加深仇恨”,擔心社會主義會妨礙知識分子的“精神設立”。一九一九年,羅蘭發表《精神獨立宣言》。二十年代初,羅蘭的世界觀陷入危機,曾一度轉向甘地的不抵抗主義。后來面對法西斯勢力的猖獗和受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教育,終于端正了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一九三一年發表《向過去告別》,表示與寫作》,宮傳自己為革命的無產階級寫作。一九三三年完成的長篇小說《母與子》是思想轉變后的羅蘭的代表作品。小說主人公安乃德從個人主義和抽象人道主義走向革命與社會的道路就是羅曼·羅蘭一生的道路。羅蘭是二十世紀西方知識分子在革命和社會主義影響下從個人主義走向人民的一個杰出的代表。他的思想和創作的探索對于同時代和后來的作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上一篇:羅斯福,富蘭克林·德蘭諾
下一篇:羅森塔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