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紀初在民間評說基礎上形成的日本古典文學的一種體裁。日本平安時代(八世紀末至十二世紀)初期,和歌創作轉入衰微。由于假名與漢字交混的書寫方式的產生,日本的民族文學獲得了自由自在地表現的手段,這對于散文化的物語文學的產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物語文學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漢詩文,六朝和隋唐傳奇文學的影響。物語文學從一開始就分為虛構物語和歌物語兩類。前一類是將民間傳說加工、提煉成具有傳奇色彩的完整故事,如《竹取物語》、《落窪物語》等。后一類融歌與散文為一體,以《伊勢物語》、《大和物語》為代表。兩類物語都脫胎于神話和民間傳說,是向獨立故事發展的一種文學形式。問世于十世紀初的《竹取物語》,是最早的一部物語文學。它敘述一位伐竹老翁在竹心發現一個小女孩,帶回家中哺養,三月后女孩長大,貴族子弟和皇帝垂涎她的美貌前來求婚,均遭拒絕和嘲弄,她也在這些凡夫俗子茫然失措之際升天離去。這個故事帶有明顯的民間傳說的色彩,但從情節描寫的細膩和人物性格比較突出來看,它已經有別于那種片斷的古代傳說,初具有完整結構的短篇小說的形式。與《竹取物語》幾乎同時寫成的另一部物語文學作品《伊勢物語》,由一百二十五篇短篇匯集而成。各篇相對獨立,全書卻有一個中心人物貫穿,這種規模和結構標志著物語文學的進一步形成和發展。十世紀末至十一世紀,一些受過較高文化教養、眼界較為開闊的貴族婦女,寫出不少反映宮廷和貴族生活的物語文學作品,將物語文學的發展推向全盛。產生于這個時期的《源氏物語》和《宇津保物語》,分別代表了物語文學的最高成就。《源氏物語》最先表現出虛構物語與歌物語的結合,并以鮮明的現實主義特征和出色的心理描寫,促進了物語文學的發展。《宇津保物語》的故事結構與《竹取物語》相仿,但矛盾沖突集中在皇太子和宮廷顯貴爭權奪利的場合上來表現,以大膽觸及社會現實而獨具特色。十二世紀末,出現了被稱為“歷史物語”的《榮華物語》和《大鏡》等作品。前者敘述了宇多天皇至堀河天皇約二百年間“攝關”政治的大致情況。后者仿效我國《史記》的列傳體,記敘了簡單的帝紀,對貴族內部的權勢之爭有所批判。這時期出現的《今昔物語集》則屬“評說物語”,其主要價值在于卷二十二以下的“世俗說話”,從中可以看到平安末期一般市民的生活情景及武士階級的興起。作品使漢語、佛語、俗語混合的新文體,語言明快、簡素、基本擺脫了過去的物語文學中纖弱、纏綿的風格,為即將產生的戰紀物語準備了條件。十三世紀三十年代,鐮倉時期的日本文壇先后出現了《保元物語》、《平家物語》等作品,這些戰記物語著力表現新興武士階級的精神特征和行動要求,多方面地反映出歷史轉折時期的社會變革,并完全采用和漢混合的新文體,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與過去的物語文學有重大區別。它標志日本古典文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上一篇:物性論
下一篇:特瓦爾多夫斯基與《華西里·焦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