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紀末契丹族已初步建立了北到外興安嶺,南到燕云十六州,東到海的一個強大契丹奴隸主貴族政權,嚴重威脅著宋王朝的安寧。北宋自太宗以后放棄了收復燕云地區的計劃,企圖用疏通河北水道儲水和在太行山下種樹木的辦法阻止遼兵南下。實際上這并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宋真宗時,冗官、冗軍造成冗費,使北宋處于積貧積弱之中。官僚腐敗,軍無戰斗力,遼軍侵擾氣焰更甚,邊界經常不安寧。
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與圣宗耶律隆緒傾師南下,繞河北諸城深入宋境,直抵黃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陽)附近。參知政事王欽若主張南逃金陵,陳堯叟等主張遷都成都。宋真宗畏敵如虎欲從其請。此時,新任宰相寇準力排眾議,促真宗親征。其時,遼雖破德清軍(今河北清豐),但因孤軍深入,腹背受敵,遼大將蕭撻覽又被宋軍伏弩射殺,形勢對宋軍有利。在寇準和高瓊的催促下,真宗親臨澶州(今地名),宋軍士氣高漲。但真宗執意求和,遣曹利用為使兩次到遼營談判。遼派韓同曹利用還澶州。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1月)雙方達成盟約:宋朝每年輸送遼朝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真宗與遼圣宗以兄弟相稱,尊遼蕭太后為叔母;宋遼以白溝河為界。因澶州亦名澶淵郡,故被稱為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對宋朝是一個喪權辱國的盟約。但此后幾十年里宋遼雙方邊界無大戰爭出現,對北宋人民發展生產是有利的。根據協議,在河北沿界陸續開放雄州、霸州、安肅軍、廣信軍四處榷場,使宋遼貿易有了進一步發展。研究這一問題可參閱《宋史·真宗本紀》《宋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一。
上一篇:湘軍
下一篇:熊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