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期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出生于律師家庭,牛津大學畢業后留校任講師,后因參加輝格黨反復辟活動受迫害逃往荷蘭,1688年政變后回國任新政府的上訴法院院長、貿易和殖民部部長等職。主要著作有《人類理解論》、《政府論》等。
在政治上,反對“君權神授”,標榜自由和對資產階級的“寬容”。他認為在國家產生之前,人們處于自由、平等的“自然狀態”,為了避免發生沖突,通過約定選出公共裁判者,產生了國家。他提出分權說,擁護代議制度,強調國家的根本任務在于保護私有財產。洛克的政治思想論證了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向封建貴族妥協所建立的資產階級國家的合理性。
在哲學上,洛克繼承了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系統地批判了天賦觀念論,詳盡地論述了知識起源于感覺經驗的唯物主義經驗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他把感覺分為兩類:感覺經驗,即外部經驗,來源于與外界客觀事物的直接接觸;反省經驗,即內部經驗,來源于心靈的自身反省。他還把觀念分成兩種:簡單觀念是通過上述的感覺和反省兩個途徑得到的原始素材;復雜觀念是通過聯結、比較、抽象等手段從簡單觀念中構造出來的。他還具體論述了事物“兩種性質”學說,認為象廣延性、凝固性、大小、形狀、數目、運動和靜止等,是和物體“完全不能分離的”,這是第一性質;而諸如顏色、聲音、滋味等,是第一性質“在我們的心中產生各種不同的感覺的能力”,這是第二性質。
洛克在他的哲學中提出了一些發人深思的新見解,向前推進了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義經驗論。但是,在他的哲學中又存在著不徹底性和妥協性。后來法國的唯物主義者吸取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并加以發展,而英國的唯心主義者貝克萊則利用他的妥協性,建立了主觀唯心主義經驗論體系。因此,列寧說:“貝克萊和狄德羅都淵源于洛克。”(《列寧選集》第2卷,第125頁)
上一篇:洋務運動
下一篇:洛迦諾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