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親日派大漢奸賣國賊。名兆銘,字季新,號精衛。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1883年5月4日生于廣東三水。1903年留學日本。1905年7月加入同盟會,先后任評議員、《民報》主編。1906年于日本法政大學畢業后,隨孫中山赴南洋各地從事革命活動。由于工作成效顯著,為孫中山所器重。但1910年1月不聽孫中山等人勸阻,去北京從事暗殺活動,3月炸攝政王載灃未遂,被捕入獄,判終身監禁。1911年11月6日獲釋。此間受袁世凱等人拉攏,革命意志趨于消沉。12月參加南北議和,為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參贊,但暗中鼓吹“非袁莫屬”論調,并公開阻止革命黨人的武裝起義。袁世凱竊取政權后,汪辭去一切職務,赴法國學文學。回國后極力阻止革命黨人討袁,要革命黨人放下武器擁袁為正式總統。
袁世凱死后,汪精衛隨孫中山南下護法。國民黨改組,汪在反對與贊成改組的兩派人之間左右逢源;公開場合竭力表示擁護三大政策,被視為國民黨左派。1924年1月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25年7月國民政府成立,任國民政府委員會委員長兼軍事委員會主席。1926年中山艦事件發生,蔣汪間矛盾尖銳,出走赴法國。1927年4月1日回國到上海,4月5日與陳獨秀發表聯合宣言粉飾太平。4月11日到武漢后,任國民政府主席,仍以左派領袖面孔出現,高叫“革命的往左邊來,不革命的快走開去”,斥責蔣介石破壞三大政策行為。但為時不久,汪精衛也下令限制工農運動,并于7月15日舉行了反革命政變。
寧漢合流過程中,汪以正統自居,與蔣、桂及西山會議派等爭權奪利。終以“反共過遲”,失利出國。1928年冬,汪系重要成員陳公博等在上海成立“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簡稱改組派)進行反蔣活動,遙奉汪為領袖。汪回國后參與反蔣各派的“擴大會議”、“非常會議”等活動,與南京方面對立。經過爭奪,國民黨各派進行一番權力分配,實現了“和平統一”。1932年1月組成“統一合作”政府,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后兼外交部長。此后利用職權推行對日妥協外交政策。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汪在“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口號下,屈辱求和。南京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協定,引起國內各界強烈不滿。1935年11月,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四屆六中全會,其間,汪被刺受重傷,辭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出國就醫。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汪視為取代蔣介石的良機,兼程回國。1937年1月抵滬,蔣已獲釋回京。
抗日戰爭爆發后,汪精衛任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國民參政會議長,職居蔣下。堅持親日立場,在抗戰陣營中散布“亡國論”,以他和周佛海為中心,形成一個主和小派別“低調俱樂部”。1938年12月18日率陳璧君、曹仲鳴、周佛海、陶希圣等叛逃。29日發出艷電響應日本近衛內閣第三次對華聲明,投降日本帝國主義。1939年元旦,國民黨決定永遠開除汪精衛黨籍,撤除其一切職務。5月31日到日本東京,求作傀儡。8月在上海召集投敵叛國的國民黨員開“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汪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偽中央政權,自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汪為代主席(11月29日正式就任)兼行政院長。汪偽與日本簽訂一系列賣國條約;組織偽軍,進行“清鄉”,燒殺搶掠淪陷區人民,在日軍驅使下進攻解放區;充當日本對重慶國民黨誘降的走卒;幫助侵略者掠奪淪陷區經濟,推行奴化教育。其罪惡之大,罄竹難書。1943年,汪舊創復發,1944年3月3日赴日就醫,11月10日死于日本。
汪精衛曾從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政治品質惡劣,毫無民族自尊心,在日本帝國主義威脅利誘下,賣國求榮,成為千古罪人。
上一篇:湯顯祖
下一篇:沈從文的《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