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夫(1909—1931),現代革命詩人。原名徐祖華,筆名殷夫、白莽、文雄白等,浙江象山人。1927年到上海讀書,開始和革命工作有著聯系,曾一再被捕入獄。1931年1月17日,他和“左聯”其他四位青年作家被國民黨逮捕,2月7日即被秘密殺害于龍華警備司令部,年僅二十二歲。
殷夫從十三四歲就開始寫詩。他的早期詩歌表現了一個找不到出路的知識青年的苦悶和惆悵。詩人悲嘆“希望如一顆細小的星兒”,“鬼火般”地“引逗人類走向墳墓”。(《放腳時代的足印》)在痛苦和失望中,詩人希望從愛情中得到解脫和安慰,因此寫了許多愛情詩,但結果也無非是“模糊,朦朧,和夢一般”的舊憶(《舊憶》),剩下的依舊是“痛苦”。但詩人并未就此消沉和絕望,詩中還不時流露著對光明未來的追求,他熱望著“未來的東方朝陽”(《獨立窗頭》),他預言著“火山的口將噴射鮮火深紅”(《地心》)。
1929年以后,由于詩人參加了實際的革命斗爭,從斗爭中獲得了新的主題和思想,使他的詩歌創作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熱烈歌頌著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他無情揭露了舊社會的深重罪惡。在歌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中,我們看到了詩人為革命獻身的精神和意志。他的《別了,哥哥》就是一篇宣戰書和宣言書。他一面向自己出身的反動階級“告別”和宣戰;一面愿為無產階級“犧牲去他的生命”,無論前途多么艱險,他都“決心要踏上前去”。《梅兒的母親》所表達的是要為革命獻上最后一息的意志。殷夫的許多詩歌是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直接描寫和歌頌。《1929年的5月1日》通過上海工人示威游行場面的描寫,歌頌無產階級是顛覆舊世界、建設新社會的真正力量,“他們是奴隸,又是世界的主人”;《五一歌》揭示了“唯有斗爭才解得鎖鏈”的真理;《我們是青年的布爾塞維克》則明確宣布,無產階級的根本任務是“奪回勞動者的山,河”,而且要在舊世界的“廢墟上”建筑起共產主義的“新都”。在揭露舊社會罪惡的詩篇中,《上海禮贊》描繪了舊上海的吃人面貌:“馬路上揚著死尸的泥塵,每顆塵屑都曾把人血吸飲。”《春天的街頭》描寫了資產階級的無恥和無聊,他們終日“沒頭地亂奔”,目的是為了“金錢,投機,商市,情人!”《都市的黃昏》斷定這種靠剝削為生、尋歡作樂的“富人”,是絕不會有前途的:“且讓他們再歡樂一夜,看誰占有明清朝?”殷夫這些被稱為“紅色鼓動詩”的詩歌,熱情洋溢,格調高昂,境界開闊,立意新穎,富于戰斗精神,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重要收獲。
上一篇:死魂靈
下一篇:毀滅(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