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至16世紀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的哲學。這一時期,歐洲封建主義趨于衰落,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形成,社會生產力有了迅速的發展。適應階級關系變化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社會意識形態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新興資產階級打著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旗幟,進行反對宗教神學的斗爭,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的中心是意大利,后來又發展到大西洋沿岸國家。它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政治、哲學、倫理、語言、歷史、文藝等等。在哲學領域,主要涉及人文主義、宗教改革、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三個相互聯系著的方面。
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哲學的主要內容。它提倡人性,反對神性;提倡人權,反對神權;提倡現世幸福,反對禁欲主義;提倡個性自由,反對宗教神學壓抑。就是說,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把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意大利是人文主義思潮的策源地。早在14世紀,意大利就出現了著名的人文主義者弗朗西斯科·彼得拉克(1304-1374)。他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第一次提出“人學”和“神學”的對立。他攻擊經院哲學的蒙昧主義和禁欲主義,攻擊羅馬教廷,歌頌古典文化,宣傳現時生活。其后,意大利又出現了一批人文主義者,如卓萬尼·薄伽丘(1313-1375)、瑪爾西洛·費奇諾(1433-1499)、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和皮埃特洛·彭波那齊(1462-1524)等。除意大利之外,其他國家也出現了一些人文主義者。如尼德蘭杰出的人文主義者、諷刺作家愛拉斯謨(1466-1536),他在流傳極廣的諷刺作品《愚神頌》中,痛快淋漓地嘲笑了教會僧侶和封建貴族的腐敗和愚蠢,在他看來,社會的一切罪惡都是非理性的產物,都是在愚蠢女神的庇護下出現的。他還諷刺那些經院哲學家自以為無所不知,實際上一無所知。法國人文主義的最杰出代表是米謝爾·德·蒙臺涅(1533-1592)他用懷疑論手段,批判經院哲學的盲目崇拜和獨斷主義,他指出,感覺是不可靠的,理性也軟弱無力,因此決不能倉促下判斷,絕對權威是不存在的。但是,他并不否認自然界的可知性,他認為人類知識的進步不僅能認識個別事物,而且能認識一切事物。他的哲學就是通過懷疑和否定外界權威來宣傳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提出享樂主義是人的本性,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在人文主義運動同時,宗教改革運動也有較大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的后期,出現了一些異端或異教運動,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具有了宗教改革的性質。如捷克的揚·胡斯(1369-1415)所領導的運動,就是一次與擺脫貴族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的宗教改革運動。胡斯反對天主教會的權威,否認教皇是上帝在地上的代理人,主張個人自由和思想自由,甚至還建議世俗政權沒收教會財產,掌握教會。胡斯本人雖然被教會燒死,但他所領導的群眾運動卻與教會的軍隊進行了長期的斗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宗教改革運動是十六世紀德國的由馬丁·路德(1483-1546)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路德反對傳統的教會特權和教階制度以及煩瑣的宗教儀式,認為教皇制度不是上帝制定,而是人造的,每個教徒都可以讀《圣經》,直接與上帝交往,以自己的信仰與懺悔得到上帝的拯救,用不著教會、教士作中介。他還反對教會的奢侈腐敗,主張建立一個“廉價的教會”。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國喚起了一場反封建的農民起義。但是這次起義由于路德所代表的資產階級的動搖背叛以及教皇、封建諸侯的殘酷鎮壓而失敗。另一個影響較大的宗教改革運動是由法國加爾文(1509-1564)領導的創立新教運動。加爾文認為,只有圣經才是“上帝的話”,封建教會的傳教是對圣經的歪曲,因而應該廢除教皇和主教制,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閱讀圣經與神相通。他還提出“先定論”作為新教的理論基礎,說神在創世前就決定了每個人的命運,個人必須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個人事業的成功是上帝預先決定解救他的神意的證明。這些思想,符合資產階級要求民主、自由和自由競爭精神,因而在瑞士、荷蘭、特別是英國發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文藝復興”時期,唯物主義思想伴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而發展。哥白尼(1473-1543)的“太陽中心說”推翻了統治歐洲一千多年的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對宗教神學提出了尖銳挑戰,實現了人類宇宙觀的一次偉大革命。列奧納多·達·芬奇在繪畫、數學、力學、物理、建筑、哲學等領域都卓有成就,指出認識來源于客觀自然界,只有通過科學試驗,才能獲得知識、經驗,同時他還非常重視理論的作用,認為理論是指揮官,實踐是兵士。庫薩的尼古拉(1401-1464)提出了“上帝即是萬物”的泛神論思想,論述了宇宙、世界、自然是統一的和無限的原理,闡述了感覺提供事物的片面的模糊的映象,知性區分和整理感覺材料,理性認識到對立面的一致,神秘的直覺把靈魂和上帝融合起來,達到主客體絕對統一的認識論思想。倍爾那狄諾·特萊肖(1509-1588)認為物質是客觀的、永恒的、能動的,要按照自然事物的本來面目來進行觀察和實驗研究,提出對自然事物的感覺經驗是科學知識的唯一源泉,理性思維以感覺經驗為依據。喬爾丹諾·布魯諾(1548-1600)否認超自然的神的存在,認為自然界本身就是神,神是萬物的共同本質,也即物質,一切變易的具體事物不過是不生不滅的共同本質的表現;他還發展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宇宙中存在著無限個類似太陽系的世界。布魯諾還提出了萬物不斷發展變化以及對立面統一、轉化等辯證法思想。他的思想是15至16世紀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成就。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在反對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學的斗爭中起了進步作用,為后來資產階級哲學思想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45頁)但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的哲學思想,還沒有提出系統的理論體系,僅僅提出了一些思想和原則,并且,這時的思想還沒有完全擺脫神學的影響,即使是先進的唯物主義學說,也往往披著泛神論的外衣。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是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最初表現,是資產階級反宗教蒙昧主義啟蒙運動的開始。
上一篇: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下一篇:歐里庇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