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唐代大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后遷至鞏縣(今河南鞏縣),杜甫即誕生在鞏縣東的瑤灣。他的遠祖杜預是晉代名將;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修文館學士;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杜甫出身于官僚家庭,但幼年時,家境已經衰落。他自幼受傳統的儒家思想教育,“奉儒守官”、“立功立言”的家風對杜甫的思想有很深刻的影響。杜甫七歲即能賦詩,十四歲已出游翰墨場,其詩文引起洛陽名士的重視。
20歲至35歲間,杜甫南游吳越,北游齊趙,開闊了視野。33歲時,在洛陽與大詩人李白相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思想上和藝術上,杜甫都受到李白的影響。天寶五年以后,杜甫寓居長安近十年,進取無門,長期困頓。他一再投詩干謁渴望在政治上尋找一條出路,直至天寶十四年十月,才被朝廷任命為河西尉,不受,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安史之亂”爆發時,杜甫正在奉先,為避亂,他輾轉來到白水,又到鄜州羌村安置了家眷,隨后只身奔赴肅宗即位的靈武,途中被俘解回長安,因官職卑小而幸免于難。天寶十六年,杜甫逃出長安抵達肅宗行在鳳翔,被任為諫官左拾遺。不久,因房琯事件,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后棄官經秦州入蜀,移居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廣德二年,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嚴武死后,杜甫失去依靠,便攜家眷乘舟東下,遷往夔州,后在江陵、衡州一帶輾轉流離,最后病死在湘江上的一條小船里,終年59歲。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繁榮昌盛轉入衰落動亂的時代。他經歷了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變化,仕途又屢遭挫折,生活困窘動蕩,因而對社會現實有了逐漸深刻的認識,對黑暗的政治日益不滿,對廣大人民的不幸遭遇懷有深切的同情。杜甫一生“窮年憂黎元”,熱愛祖國,維護統一,他恪守儒家傳統,其進步的政治理想和愛國主義精神與忠君思想始終聯系在一起。杜甫傳世作品有詩歌一千四百余首,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真實地反映了民族的危機、社會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大膽地揭露了統治集團的殘暴和腐朽,激烈地抨擊了藩鎮割據和安史之亂的罪惡,同時,也抒發了詩人的憂國憂民的誠摯情懷。因杜甫的許多詩篇再現了歷史的真實情景,所以被世人稱之為“詩史”。杜甫的代表作有《北征》、《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麗人行》、《春望》、《悲陳陶》、《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和“三吏”、“三別”等。
杜甫繼承和發揚了自《詩經》以來的中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使詩歌創作面向人民、面向社會,把唐代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引上了一個更加自覺、更加成熟的新階段。杜甫兼工眾體,尤以古體和律詩見長。他的詩不僅題材廣闊,風格多樣,而且用典精當,詩律工穩,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豐富的表現力。杜甫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影響最大的詩人,在封建時代被推為“詩圣”和集大成的詩人,衣被所及,歷代受他影響的詩人、作家是不勝枚舉的。詩人的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給歷代的仁人志士以巨大的鼓舞,他在詩歌創作上的偉大成就,成為后代詩人們追慕企及的最高典范。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對中唐時白居易等所倡導的“新樂府”運動產生推動作用,自白居易以后,又一直貫注到晚唐的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等人的創作中來,從而形成了晚唐的現實主義詩派。宋代以后的許多詩人,如宋代的黃庭堅,陳師道、王安石、陸游,金代的元好問,明代的李夢陽,清代的屈大均、沈德潛等,都無不以杜甫為宗,雖有的人由于自身的局限而僅得杜甫詩的皮毛,而卓有成就的詩人們卻繼承了杜甫詩的真髓。
上一篇:杜牧
下一篇: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