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唐代大詩人。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移居中亞碎葉(今蘇聯托克馬克),李白就誕生在這里。他的父親可能是個富而不貴的商人。5歲時,李白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青蓮鄉。
少年時代,李白就開始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先從方術入門,而后博涉百家,儒家、道家的思想對他都深有影響。他自幼博覽群書,好行劍俠,善作詩賦,表現出多方面的才華。20歲以后,李白開始在蜀中漫游。25歲時,“仗劍去國,辭鄉遠游”,走遍大江南北,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寫下不少詩文。他懷抱著師法管(仲)、晏(嬰),大濟蒼生的政治理想,希望受朝廷詔征而大展其才,待功成名就時重新歸隱。
唐玄宗天寶元年,李白42歲時受詔征入長安,為翰林待詔,供奉宮廷。李白不甘心以文學侍臣的身分委曲周旋于帝王權貴之間,又親眼看到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敗,奸臣當道,民生多艱,內心極為憤慨不平。由于他傲視權貴,飲酒求醉,狂放不羈,并以詩譏刺權臣抨擊朝政,招致讒毀,不久被遣離開長安。長安三年的生活實踐,提高了李白對現實生活的認識水平,增強了他的詩歌的思想性。
離開長安后,李白連續過了十年漂泊浪游的生活,他從齊魯南游江浙,又到過燕趙、梁宋,縱情山水,尋訪神仙,借酒宣懷,以詩抒憤,表現出對自由的追求向往。漫游中,在洛陽結識杜甫,成為莫逆之交,這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良好的影響,他的許多優秀詩篇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自宣城南奔,隱于廬山。第二年,永王李璘以抗敵平亂為號召,起兵江陵,請李白參加幕府。李璘暗懷與肅宗李亨爭帝位的野心,兵敗后,李白被牽連獲罪入獄,出獄后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
李白晚年漂泊困頓,后投靠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61歲時病死于當涂。有《李太白集》。
現存李白詩歌有九百多首。代表作品有《蜀道難》、《行路難》(三首)、《將進酒》、《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夢游天姥吟留別》、《丁都護歌》等。
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他生活與創作的時期,正值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唐帝國雖很繁榮昌盛,卻潛伏著深刻的政治危機。李白感受了國家的繁榮,也目睹了危機,經歷了戰亂。他的“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與日趨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政治活動的失敗和打擊,在他的詩作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記。他的早期詩歌,表現出蓬勃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但在經歷打擊和排擠后,他對現實有了較清醒的認識。他的詩能夠真實地反映唐代的現實生活,表現出他的政治抱負和對國家、社會的關切,同時,對黑暗腐朽的社會予以無情的嘲諷和揭露。部分詩歌熱情地贊美了祖國壯美的山河。李白的詩氣勢豪邁、感情奔放、意境優美、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良傳統,并加以發展和創造。他還善于從民歌和神話傳說中汲取藝術營養,使詩作具有神奇瑰麗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語言特色,獲得“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
李白是中國詩歌史上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繼屈原之后,把古典詩歌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他以詩歌創作的實踐掃清了六朝華而不實、浮艷柔靡的詩風,最終完成了初唐詩人陳子昂的詩歌革新事業,從而為唐詩的發展和繁榮開拓了新局面。他與杜甫一起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黃金時代的最高成就。
李白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豪邁的詩風,狂放不羈的追求自由的精神和傲岸不馴的蔑視權貴的性格,給后代作家以強烈的鼓舞。李賀、陸游、蘇軾、辛棄疾等大家都從李白的人格和詩作中受到影響,汲取力量。李白詩中時有流露的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等消極因素,也有引導人們漠視現實,逃避現實的作用,在歷史上也曾被一些作家所接受。
上一篇:李玉和吳縣作家
下一篇: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