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與《授時歷》
【概說】
郭守敬,字若思,邢臺(今河北邢臺)人。元朝天文學家、水利專家。郭守敬曾制定出《授時歷》,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
元朝初期,為改變傳統歷法的缺陷。元世祖忽必烈命郭守敬主持制定一部新的歷法。接受任務后,郭守敬主持了全國規模的天文觀測活動,在全國設立了二十多個天文觀測點,東西南北跨度很大,主要通過日影、北極出地高度(觀察北極星的視線和地平面形成的夾角度數)、春分秋分晝夜時刻的測定等方法,確定一年的長度是365.2425天。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春天,新歷法宣告完成,根據古書“授民以時”取名《授時歷》。
這個數值精確度只比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差了26秒,與當今世界通用的公歷(格里高利歷)相同,卻早了三個世紀。
《授時歷》完成后,很快就傳到了日本、朝鮮,后來又傳到了中亞和歐洲各國,引起了當地居民的重視。
【故事錦囊】
郭守敬是元代人,他小的時候就對天文、算學以及水利技術有很大的興趣。十四五歲的時候,他得到了一幅“蓮花漏圖”。蓮花漏是古代一種用來計時的器具,由北宋科學家燕肅創制。這個器具由好幾個部分組合而成,制造工藝很復雜,而燕肅畫的結構圖卻非常簡單。郭守敬對圖樣作了精細的研究后,居然把它弄得一清二楚。
郭守敬十六七歲的時候,進入了紫金山書院拜劉秉忠為師,潛心學習數學、地理和水利。后來,在劉秉忠的介紹下,他跟隨著名水利專家張文謙到全國各地勘測地形、籌劃水利方案,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經過幾年實踐,郭守敬的科學知識和經驗更豐富了,名聲也不斷傳播開來。1262年,郭守敬在面見忽必烈時陳述了六項治水建議,忽必烈聽后大為驚嘆,不久便委以他重任。
1264年,郭守敬被派往西夏(今甘肅、寧夏及內蒙古西部一帶)治水。那里地處黃河沿岸一帶的地方修筑了不少水渠,可是年久失修,水閘水壩都被毀壞,水渠都被填塞。郭守敬帶領當地百姓著手整頓,短短幾個月內,工程就完工了。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每年要從南方運輸大量的糧食。當時大運河只通到通縣,通向京城的物資輸入多有不便。
1291年,郭守敬擔任開挖京杭大運河的負責人。他規劃線路,疏浚河道,貫通了京城到通縣100多里的運河,從此,江南的物資可以直接到達京城。忽必烈大為高興,將這條運河命名為“通惠河”。
【知識庫】
二十八星宿
中國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五星運行的位置。東西南北四方各分七宿:東方青龍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三百余顆星,形狀與龍相似;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虛、危、室、壁,八百余顆星,組成蛇與龜的形象;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婁、胃、昴(mǎo)、畢、觜(zī)、參(shēn),七百余顆星,組成了白虎圖案;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五百多顆星,很像一只展翅飛翔的朱雀。二十八宿主要用來標定日月五星位置,也用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上一篇:國學《酈道元與《水經注》》賞析
下一篇:國學《陳壽與《三國志》》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