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春秋時期之后,出現了大國爭霸的局面,其歷史背景如下:1.西周后期以來,以周天子為頭目的奴隸主貴族不斷受階級斗爭的打擊,加劇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宗法系統被打亂,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了對諸侯控制的能力,這是大國爭霸戰爭產生的前提。2.春秋時期社會生產力有了發展,各諸侯國成了獨立的政治經濟力量。同時,各地區各諸侯國之間出現了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于是出現大欺小、強凌弱現象,這是大國爭霸的直接原因。3.戎狄入主中原,為大國爭霸提供了可乘之機,霸主們可以拿著“尊王”、“攘夷”的大旗作為政治資本,發動爭霸戰爭更加肆無忌憚。齊桓公首霸中原: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用比較有政治遠見的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奠定了齊國霸業的基礎。先用七年時間制服魯、鄭,于公元前681年聯合宋、陳、蔡、邾會盟于北杏,公元前679年齊、宋、陳、衛、鄭又會盟于鄄,齊桓公開始成為霸主。公元前662年狄人攻邢,齊救邢。次年狄又伐衛,衛滅亡。齊派兵相救使衛復國。史稱“存邢救衛”,提高了齊在小國中的威望。公元前656年齊又會宋、陳、衛、鄭、許、曹八國伐楚,觀兵于召陵,并盟于此,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齊在短期內吞并了許多鄰近小國,成為東方大國。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把周天子的代表及宋、衛、鄭、許、曹等國君召來葵丘開會,大唱尊王、守宗法、重禮制高調,齊桓公霸業達到頂峰。公元前643年齊桓公死,霸業結束。宋襄公圖霸:宋是商的后裔,當時是二流國家。宋襄公自不量力,妄圖稱霸以復興祖業。他乘齊衰之機,率諸侯伐鄭,楚以救鄭之名攻宋,遂引起公元前638年的楚宋泓之戰。宋襄公將其蠢豬式的仁義道德當作軍事原則,在泓之戰中大敗,本人受傷而死,圖霸告吹。晉文公稱霸:晉文公重耳公元前636年即位結束了晉國內亂局面,又整頓了內政,晉國得以振興。屆時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帶勾結狄師攻進王城,周襄王避難奔鄭。晉文公率軍平定叛亂,殺王子帶,送周王回成周,因這張“勤王”王牌,提高了聲威。接著晉文公又進一步治軍治禮,爭霸條件已成熟。自齊霸中衰后,楚成王即想取代其位,遂與晉發生矛盾。公元前632年晉楚會戰于城濮。激戰前,晉軍故意退避三舍,選擇有利地形,楚將子玉一意孤行,晉看準楚軍弱點,大敗楚軍。戰后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還召來周天子,天子冊封晉文公為侯伯,于是當上霸主。晉文公死后,經晉襄公一世,晉的霸業中衰。秦穆公獨霸西戎:秦自襄公始建奴隸制國家,秦襄公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才晉升為諸侯。秦穆公統治時期(公元前659年-621年)是秦歷史發展中的重要階段。穆公注意用人,首先用兵西戎擴充勢力,對東方的晉基本采取守勢。晉文公死后,秦東向襲鄭。但為鄭人發覺,秦兵只好滅滑而還。公元前627年秦兵至殽,為晉軍所敗。后屢次交鋒,秦晉互有勝負。秦東有強晉,南有大楚,故不得東征,所以放手向西,遂霸西戎。楚莊王霸業:楚莊王于公元前613年即位,首先平息內部貴族叛亂,接著任用孫叔敖整頓內政,發展經濟,加強軍事。此時晉已衰弱。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觀兵于周疆”,并向周問鼎之輕重,輕侮王權。楚要稱霸中原,首先滅鄭,晉派兵救鄭,公元前597年楚晉戰于邲,晉軍大敗。楚莊王成了中原霸主。莊王死后共王即位,使楚霸業達到頂點。此后大國間雖有爭戰,但兩次弭兵的出現,說明都無力進行新的軍事冒險,春秋間的大戰也就結束。大國爭霸產生了深遠影響,各霸主發動戰爭,目的都為擴張領土、奴役人民、掠奪財富,小國人民深受其害。但是,大國爭霸互相兼并,成為走向統一的必經步驟,也促進了各民族的初步融合。關于春秋五霸的情況可閱讀《左傳》。
上一篇:易卜生與《玩偶之家》
下一篇: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