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閹宦假皇權以肆虐,手握王爵,口含天憲,排斥異己,屠戮朝臣,造成政治腐敗,國事日非的混亂政局,稱宦官專政。明太祖朱元璋善于總結歷代興亡的教訓,對宦官限制較嚴。洪武時設立十二監、四司、八局等宦官二十四衙門,雖擴大宦官人數,但不將實權交給宦寺。規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衙,不得御外臣冠服,官無過四品”,并鐫鐵榜置宮門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洪武朝偶或遣宦官出使、詣軍門觀方略,但不為常例。朱棣靖難,頗得力宦官,永樂朝,宦官出使、采辦、監軍、巡視、提督東廠,已屬司空見慣。更使“珰校刺事,布彌天之網”,“寄腹于左貂,專使分閫詔獄”。宣宗即位不久,便設立內書堂,命翰林修撰、大學士傳授小內使文化知識,以便擔負重要使命。自此之后,宦官權勢有加無已,愈演愈烈,出現了權傾朝野的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流惡極廣的大宦官。
英宗正統朝司禮太監王振,跋扈不可制,凡所懺恨,輒加罪謫。英宗傾心向之,呼為先生。公侯勛戚,則稱之翁父。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犯境,振挾持皇帝親征,結果英宗北狩,明王朝幾殆王振之手。憲宗成化朝西廠太監汪直,勢傾中外,附之即榮,逆之即譴,天下為之重足。官僚縉紳爭趨其門。巡邊閱武,都御史等伏道羅拜,張揚不可一世。使天下人但知有西廠而不知有朝廷、只知畏汪直而不知畏天子。武宗正德朝,司禮監太監兼提督團營的劉瑾,同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等沆瀣一氣,權擅天下,威福任情。公侯勛戚以下,莫敢鉤禮,每私謁,相率跪拜。凡章奏先具紅揭投瑾,號紅本。然后上通政司,號白本。瑾每協章奏歸私第,付親信批閱。把持朝政達七年之久,朝官上至大學士,下至科道御史,稍忤其意,非殺即罷。熹宗天啟朝,黨爭方酣,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勾結熹宗乳母客氏,掌握朝政,內外大權,一歸忠賢。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海內望風附諂,爭立生祠,呼為九千歲。魏忠賢同閣臣顧秉謙、魏廣微、崔呈秀等結成閹黨,“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分居津要,以斥正人,去東林為務。天啟五年(1625)興大獄,殺害東林黨人,構諂抗清將領,致朝政隳壞,不可收拾,加速了明王朝的消亡。
明代宦官肆虐,主要是皇帝寵幸造成的。宦官特權有:“照閣票批紅”;提督東廠、團營、內操,專理詔獄;與三法司共同審理獄囚;監軍、鎮守、巡視、出使等。其中批紅最為關鍵,內閣之票擬,取決于司禮監秉筆太監之批紅,使司禮監凌駕于內閣之上,無丞相之相權轉歸寺人。宦官專政,強化了君主專制,助長了官吏阿諛貪污歪風,摧殘了社會經濟,造成極惡劣的影響。明代出現宦官專政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皇帝疑忌外臣,乾綱獨攬,但又無力日理萬機,必然寄耳目于身邊的奴才。其二是皇帝懶墮荒淫,宦官投其所好,得寵專權。明代宦官是皇帝的附庸,不論一時權力多大,都不能超越皇權。劉瑾、魏忠賢等盡管權傾一時,但他們的榮辱興亡都取決于皇帝的寵幸或鄙棄。《明史》卷304、305《宦官傳》,《明史紀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卷37《汪直用事》、卷43《劉瑾用事》、卷71《魏忠賢亂政》是關于明代宦官專政的原始記載。陳清泉、金成基《略論明代中后期的宦官擅權》(《歷史教學》1980年3期),郭厚安《假皇權以肆虐的奴才》(《甘肅師大學報》1980年1期)是有關此題目論述深刻的學術文章。
上一篇:早期共產黨人的文學主張
下一篇:明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