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法國小說家。本名馬里——昂利·貝爾,斯丹達爾為其筆名。生于資產階級家庭。早年受外祖父和數學老師格羅的影響,傾向民主和共和,崇拜拿破侖。一八〇〇年,入拿破侖軍隊,從此隨拿破侖轉戰歐洲。后拿破侖失敗,他結束了十多年的軍人生涯。一八一四年,波旁王朝復辟。他僑居意大利,在此開始其寫作生涯,著有《意大利繪畫史》(1817)等書。因與燒炭黨人有來往,被驅逐出境。一直到一八三〇年七月革命前,無固定職業。此間,發表了《拉辛和莎士比亞》(1823-1825)。七月革命后,在政府中供職。一八四二年在困頓中逝世。斯丹達爾生前文名不高,幾乎不為人所知,直到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他的作品才顯示出價值并為人們所矚目。他的主要著作有:《意大利繪畫史》、《拉辛和莎士比亞》;主要作品有:《紅與黑》(1830)、《巴馬修道院》(1839)、《意大利遺事》(1839)和《呂西安·婁凡》(又名《紅與白》,未完成)等。《拉辛和莎士比亞》是斯丹達爾最重要的文藝論著,被視為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部宣言和綱領性文獻。該書提出了兩個現實主義的基本觀點:時代發展變化了,文學也要發展變化,包括它的內容和形式,過去時代的文學不應成為不可逾越的樣板;“一切偉大的作家都是他們時代的浪漫主義者”,“表現他們時代真實的東西”,“因此感動了他們同時代的人”。斯丹達爾在這里所說的“浪漫主義者”實際上指的就是現實主義作家。《紅與黑》和《巴馬修道院》是斯丹達爾的小說代表作。前者是法國和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它通過主人公于連的故事展示了復辟制度下復雜的階級關系和一代小資產階級青年的必然命運。對人物隱秘的內心世界的探幽抉微和生動描繪是其小說藝術的突出特色,這對后世的小說藝術,特別是對法國現代小說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上一篇:文選
下一篇:斯坦貝克與《憤怒的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