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意大利詩人。一三〇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生于一個公證人家庭。一三一一年隨父遷居法國普羅旺斯多年,曾到法國南部的蒙彼利埃大學學習。后來到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學學習法律。彼特拉克酷愛詩歌,父親去世后專門從事文學活動。他當過神甫,有機會到意大利各地旅行。他推崇希臘羅馬文化,在旅行中搜集、整理和研究古代典籍,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他最先提出“人學”的概念,并同“神學”相對抗,自稱“人文學者”,因此他被認為是“人文主義之父”。他終生未參與政治生活;思想中充滿了矛盾;一方面同情人民,關心社會改革,支持平民起義,因此死后墳墓被掘;另一方面他熱衷功名,奔波于封建宮廷之間,蔑視群眾。一三七四年七月十九日逝世。他寫了許多詩歌、散文和書信。著名作品有敘事詩《阿非利加》(1338-1342),取材于古羅馬歷史學家李維的著作。散文作品《名人傳》(1338-1374)記敘了神話傳說、《圣經》和羅馬歷史上杰出人物的生平。他的代表作為十四行詩集《歌集》(1330-1374)。分上、下兩部,收入了三百多首詩歌。主要內容是抒發了他對青年時期傾心相愛的勞拉的強烈感情。一三二七年在法國亞威農彼特拉克遇到了一位武士的妻子勞拉,一見鐘情,內心感情無法壓抑,于是寫十四行詩抒發對她的愛。二十年后勞拉逝世了,詩人非常悲傷,又寫了許多詩來表達哀悼與懷念。勞拉是詩人心目中理想的情人,詩人把她的“每一瞥和每一句話都變成了十四行詩”。《歌集》中還有些政治詩,譴責了君王的劣跡和教會的丑惡,呼吁意大利的和平統一。《歌集》中還有一些表現詩人內心矛盾、哀愁感傷情緒的作品。詩人善于借景抒情,表達細膩的心緒。這三百多首十四行詩使十三世紀出現的并無穩定格式的十四行詩的形式“永久固定下來”,并達到了完美的境界,成為西方詩歌中一個重要的詩體,影響很大,因此意大利的十四行詩又稱“彼特拉克體”。傳入歐洲后,不少作家、詩人如莎士比亞、密爾頓、雪萊都寫了許多享有很高聲譽的十四行詩。
上一篇:彼得格勒十月武裝起義
下一篇:征服者威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