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呂氏春秋·貴因》原文鑒賞
三代所寶莫如因①,因則無敵。禹通三江五湖②,決伊闕③,溝回陸④,注之東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而堯授之禪位⑤,因人之心也。湯、武以千乘制夏、商⑥,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⑦,有車也;適越者坐而至⑧,有舟也。秦、越,遠涂也⑨,竫立安坐而至者⑩,因其械也。
武王使人候殷(11),反報岐周曰(12):“殷其亂矣。”武王曰:“其亂焉至?”對曰:“讒慝勝良(13)。”武王曰:“尚未也。”又復往,反報曰:“其亂加矣。”武王曰:“焉至?”對曰:“賢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報曰:“其亂甚矣。”武王曰:“焉至?”對曰:“百姓不敢誹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14),太公對曰:“讒慝勝良,命曰戮;賢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怨誹,命曰刑勝(15)。其亂至矣,不可以駕矣(16)。”故選車三百,虎賁三千(17),朝要甲予之期(18),而紂為禽(19)。則武王固知其無與為敵也。因其所用,何敵之有矣!
武王至鮪水(20),殷使膠鬲候周師(21),武王見之。膠鬲曰:“西伯將何之(22)?無欺我也。”武王曰:“不予欺,將之殷也。”膠鬲曰:“曷至(23)?”武王曰:“將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報矣。”膠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輟(24)。軍師皆諫曰:“卒病,請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膠鬲以甲子之期報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膠鬲不信也。膠鬲不信也,其主必殺之。吾疾行,以救膠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陳矣(25)。至殷,因戰,大克之。此武王之義也。人為人之所欲,己為人之所惡,先陳何益?適令武王不耕而獲。
武王入殷,聞殷有長者(26)。武王往見之,而問殷之所以亡。殷長者對曰:“王欲知之,則請以日中為期。”武王與周公旦明日早要期(27),則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惡告王(28),不忍為也。若夫期而不當,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 已以此告王矣。”
夫審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時,因也;推歷者(29),視月行而知晦朔(30),因也;禹之裸國(31),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彌子瑕見麓夫人(32),因也;湯、武遭亂世,臨苦民,揚其義,成其功,因也。故因則功,專則拙。因者無敵,國雖大,民雖眾,何益?
【注釋】 ①因:這里指憑借外物、順應時勢。 ②五湖:指太湖流域一帶的湖泊。 ③伊闕:山名。因兩山相對如闕,伊水流經其間,故名。在今河南洛陽市南。 ④溝回陸:當作“迥溝陸。”迥,疏通。溝陸:水道。 ⑤禪(shan善):把帝王之位傳讓給他人。 ⑥千乘:代稱諸侯國。 ⑦如:往。古代乘車立乘,所以說:“立而至”。 ⑧適:往。 ⑨涂:通“途”。 ⑩竫(jing凈):通“靜”,安靜。 ( 1 1 )候:刺探。 ( 1 2 )反:返回。岐周:城邑名。周武王的曾祖父古公亶父自幽遷于岐山下周原,筑城郭,因名岐周。故址在今陜西岐山縣東北。 ( 1 3 )讒慝:指邪惡之人。良:指賢良之人。 ( 1 4 )遽:速。太公:姜太公,名尚,號太公望,輔佐武王滅商,封于齊。 ( 1 5 )刑勝:指刑罰太過。 ( 1 6 )駕:增加。 ( 1 7 )虎賁(ben錛):勇士。 ( 1 8 )朝:朝會。要:約定。甲子之期:甲子日。武王伐紂,于甲子日兵至牧野。 ( 1 9 )禽:擒獲。 ( 2 0 )鮪(wei委)水:水名。在今河南鞏縣北。 ( 2 1 )膠鬲:商朝大夫。 ( 2 2 )西伯:這里指周武王。文王在殷商時封西伯,文王死后,武王承襲其封號。(23)曷:何。 ( 2 4 )輟:停止。 ( 2 5 )陳:擺開陣勢。 ( 2 6 )長者:指德高望重的人。 ( 2 7 )要期:約定的日期。 ( 2 8 )有:通“又”。 ( 2 9 )歷:歷法。 ( 3 0 )晦:夏歷每月最后一天。朔:夏歷每月第一天。 ( 3 1 )裸國:傳說中國名,其人不知穿衣。 ( 3 2 )道:由。彌子瑕:衛靈公的寵臣。畿(xi 嘻)夫人:指衛靈公夫人南子。
【今譯】 夏商周三代最寶貴的莫如憑借外物、因勢行事。善于憑借外物、因勢行事就能所向無敵。禹疏通三江五湖,鑿開伊闕,使水道暢通,讓水流入東海,是順應了水勢。舜第一次遷徙,形成城邑;第二次遷徙,形成都城;第三次遷徙,形成國家;因而堯把帝位讓給了他,是順應了人心。湯、武王憑著諸侯國的地位戰勝了夏、商,是順應了人民的愿望。到秦國去的人站在車上就能到達,是因為有車;到越國去的人坐在船上就能到達,是因為有船。到秦國、越國去,路途遙遠,靜立安坐就能到達,是因為憑借了交通工具。
周武王派人刺探段商的動靜,那人回到岐周稟報說:“殷商恐怕已經亂了。”武王同:。它亂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說:“邪惡的人的勢力勝過了忠良的人。”武王說: “還沒有亂到極點。”那人又去刺探,回來稟報說:“殷商的混亂加重了。”武王問:“亂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說:“賢人都出逃了。”武王說:“還沒有亂到極點。”那人又去刺探,回來稟報說:“殷商亂得很厲害了。”武王問:“亂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說:“老百姓都閉上嘴不敢講怨恨不滿的話了。”武王說:“好啊!”趕快把這一情況告訴太公望,太公望對答說:“邪惡的人的勢力勝過忠良的人,叫做暴戮;賢人出逃,叫做崩潰;老百姓不敢講怨恨不滿的話,叫做刑罰太苛刻。殷商已經混亂到極點,無以復加了。”于是挑選了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名,朝會諸侯約定甲子日那天兵至牧野,接著紂王就被擒獲了。這樣看來,武王本來就預料到紂王無法與自己為敵。善于利用敵方的弱點,還有什么敵人能夠抵擋得住呢?
武王伐紂到了鮪水,殷商派膠鬲刺探周國軍隊的情況,武王會見了他。膠鬲問:“您將要到哪里去?不要欺騙我。”武王說:“不欺騙你,我們將要到殷去。”膠鬲問:“哪一天到達?”武王說:“將在甲子日到達殷都郊外。你拿這話去稟報吧。”膠鬲走了。當時天下起雨來,日夜不止。武王疾速行軍,不肯停下。軍官們都勸諫說:“士兵們很疲憊,請讓他們休息休息。”武王說:“我已讓膠鬲把甲子日到達殷都郊外之事稟報給他的君主了,如果甲子日不能到達,這就會使膠鬲失信。如果膠鬲失信,他的君主一定會殺死他。我疾速行軍是為了救膠鬲的命啊。”武王果然在甲子日到達了殷都郊外,殷商已經先擺好陣勢了。武王到達以后,立刻開始交戰,結果把殷商打得大敗。這就是武王的仁義。武王做的是人們所希望的事情,紂王做的卻是人們所厭惡的事情,紂事先擺好陣勢又有什么用處?正好讓武王不戰而獲勝。
武王進入殷都,聽說殷有個德高望重的人。武王去會見他,問他殷商之所以滅亡的原因。那個人回答說:“您如果想要知道,就請以明天中午為期,屆時我告訴您。”武王和周公旦第二天早早去赴約,可是到中午時卻不見那個人來。武王感到很奇怪,周公說:“我已經知道他的意思了。這個人是個君子。他本來就采取不親近自己君主的態度,現在又要把自己君主的罪惡告訴您,他不忍心這樣做。至于約定了日期卻不如期赴約,說了話卻不守信用,這是段商之所以滅亡的原因。他已經用這種方式把殷商滅亡的原因告訴您了。”
觀測天象的人,觀察眾星運行的情況就能知道四季的更替,是憑借眾星變化的規律;推算歷法的人,觀察月亮運行的情況就能知道晦日、朔日,是憑借月亮運行的規律;禹到裸國去,裸體進去,出來后再穿上衣服,是順應那里的習俗;墨子見楚王,穿上華麗衣服,吹起笙,是迎合楚王的愛好;孔子通過彌子瑕去見釐夫人,是借此實行自己的主張;湯、武王遭遇亂世,面對貧苦的人民,發揚自己的道義,成就王者的功業,是順應時勢。所以,憑借外物、順應時勢就能成功,不順應時勢、專憑個人力量就會失敗。善于憑借外物、順應時勢的人所向無敵。不順應時勢,國土即使廣大,人民即使眾多,又有什么用處?
【集評】 宋·樓昉:“因字直貫到尾,是一段骨子。”
明·許國:“此一篇大意言人君始為當因民心,首設喻援引以起當因之意,文機最為玲瓏,令人爽快。”
明·姜寶:“把禹、舜、湯、武齊起歸結武王身上,因字逐條照管。武王伐殷,始末具見,詳而有休。”
明·王荊石:“文法段段照應,乃不故脫因字,有聯絡,有貫串,乃此公之最精密處。
明·湯賓尹:“句法奇絕,善于敘事而有體者。”
明·朱之蕃:“因之一字論徹首徹尾,可謂明白痛快;援引論例俱是實事,無一浮漫處。”(以上六條見明·焦竑《二十九子品匯釋評》)
【總案】 這是《慎大覽》第七篇。“貴因”是重視憑借外物、順應時勢的意思。文章列舉了大量事例:禹“因水之力”平治洪水;堯、舜“因人之心”禪讓興國;湯、武“因民之欲”取代夏、商;禹往裸國,“裸入衣出”;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孔子道彌子瑕見釐夫人等,論證了“因則功”、“因則無敵”的思想。文章開門見山,論點鮮明,“因”字貫徹首尾;結構嚴謹,筆勢流暢。援引武王伐殷事,敘事詳略有當,一個善于“因民之欲”的帝王形象躍然紙上。
上一篇:《莊子·雜篇·說劍》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呂氏春秋·貴直》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