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愛遠山
江淹
伯鸞兮已遠,名山兮不返。逮紺草之可結,及朱華之未晚。緤余馬于椒阿,漾余舟于沙衍。
臨星朏兮樹闇,看日爍兮霞淺。淺霞兮駁云,一合兮一分。映壑兮為飾,綴澗兮成文。碧色兮婉轉,丹秀兮葐蒀。深林寂以窈窈,上猿狖之所群。群猿兮聒山,大林兮蔽天。楓岫兮筠嶺,蘭畹兮芝田。紫蒲兮光水,紅荷兮艷泉。香枝兮嫩葉,翡累兮翠疊。
非郢路之遼遠,實寸憂之相接。欷美人于心底,愿山與川之可涉。若溘死于汀潭,哀時命而自愜。
本篇與《悅曲池》一樣,也是江淹黜為吳興(今福建浦城)令時所作,為《雜三言五首》之一。前篇是贊美曲水,這篇是賞愛遠山,而其系念國事之心,也流溢于字里行間。
開篇詠道:“伯鸞兮已遠,名山兮不返。”伯鸞是漢代梁鴻的字,他曾隱于霸陵山中。《南史·江淹傳》說:江淹“少孤貧,常慕司馬長卿、梁伯鸞之為人。”以追懷梁鴻起筆,表明自己雖是“待罪”山中,也要象梁鴻那樣修養身心,以為世所用。“逮紺草之可結,及朱華之未晚。漾余馬于椒阿,漾余舟于沙衍”四句,正是取用《楚辭》筆意,進一步表露自己的心跡。
下面就分山上、山間和山下三個層次,力贊“遠山”之可愛。矚望遠山上空,或星光熹微,樹色朦朧,或紅日輝耀,彩霞淡遠。淡遠的彩霞和千形百態的云朵,時而聚合,時而分開,輝映著千丘萬壑,也裝點著條條澗谷。放眼山間,或者草木一片碧綠,或者石壁一片丹紅,色調鮮明,對比強烈。深林中還居住著成群的猿猴,鳴聲震天、響徹山谷。這大色塊的渲染和聽覺形象的選擇,使人感到山中充滿無限生機。而青楓、翠竹、香蘭、芝草等奇花異樹的生長,更顯得此山不俗。至于山下,則綠水縈繞,紅蓮紫蒲搖曳其間,滿目香枝嫩葉,翡累翠疊。環顧山上山下,五光十色,絢爛多姿,確乎令人留連忘返。
然而,作者在邑三年,是須臾未曾忘記北歸的。這從《待罪江南思北歸賦》里一望可知。那是什么原因呢?“非郢路之遼遠,實寸憂之相接”,這是化用《哀郢》中“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句意,說明自己所以思歸上國,是因為內心深處的憂國之心與屈原息息相通。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希望自己能夠跨越千山萬水,回到“美人”即建平王劉景素的身邊。如果這個愿望能夠得以實現,即使溘死汀潭,雖覺時命可哀也感到自我滿足了。結尾借山川以明志,饒有弦外之音。
本文脫衍于《楚辭》的痕跡十分明顯,幾乎句句都可尋得蛛絲馬跡。有的版本把它歸之于“騷”類中,不是沒有根據的。但它出于騷又越于騷,創造了一種介于詩、騷、文之間的特殊體制,一些版本稱之為“雜篇”或“雜詞”。這或許是江淹的獨創。文章條理明晰,結構謹嚴,勾連的句法,精當的字面,都是可資借鑒的。王夫之曾說這篇文章“文筆沉郁,意指蘊藉,不忍忘君之意,溢于尺幅”,也是中肯之語。
上一篇:周敦頤《愛蓮說》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牡丹亭記題詞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