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1908—1979),現代作家,原名周紹儀,曾用筆名張尚斌等。湖南益陽人。早年曾因參加革命活動被捕入獄。1934年出獄后,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共產黨,開始文學活動,寫散文、文藝論文,從事編輯和翻譯工作。抗戰后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延安文藝整風后,1944年隨部隊南征,1946年冬到東北解放區參加土地改革工作,寫出了著名長篇《暴風驟雨》。新中國成立后,堅持深入群眾生活斗爭,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熱情關懷和反映新的生活,探索開拓藝術的民族化、群眾化的途徑,為豐富發展當代文學做出了貢獻。主要作品建國前有散文、報告集《晉察冀邊區印象記》(1938)、《南下記》(1948),長篇小說《暴風驟雨》等,建國后有短篇小說集《鐵門里》(1955)、《禾場上》(1960),長篇《鐵水奔流》(1955)、《山鄉巨變》(1958-1960)等。1981年有《周立波文集》(5卷)陸續出版行世。
《暴風驟雨》(上部1948,下部1949)是反映土地改革最早的優秀長篇。作品以東北松花江畔一個叫元茂屯的村子為背景,具體地描寫了東北土地改革的全過程及其廣泛內容。上部是貫徹1946年中共中央《五四指示》開展土地改革的情況,下部是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以后到1948年春。它從土改工作隊進村發動群眾起,描寫了一次又一次地組織群眾斗爭惡霸地主,土地復查,分配土地,挖浮財,起槍枝,打土匪,肅清特務,鞏固村政權,直到最后參軍支前等完整過程。展示了農村土改中波瀾壯闊的斗爭畫面及其翻天覆地的變化,揭示了東北解放區土地改革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及其對建立和鞏固東北根據地、勝利進行解放戰爭的重要意義。長篇描寫了一系列農民的形象,描寫了他們舊社會的苦難,在土改斗爭中的覺醒成長,滿懷熱情地揭示了他們美好的心靈,崇高的品質。農會主任趙玉林是農村中最受壓迫最為窮苦者,勤勞樸實,懷有深仇大恨,一旦接觸革命便覺醒起來。在同惡霸地主韓老六的斗爭中,在分勝利果實中,充分表現了他大公無私,不怕犧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品質,他是群眾的帶頭人,并為革命壯烈犧牲。后繼者郭全海,在同地主“杜善人”的斗爭中,在分配勝利果實和報名參軍中,表現了他的聰明才智和政治上的成熟性。此外,還有從普通農村婦女成長為農村革命的骨干力量的趙大嫂子、白大嫂子、劉桂蘭等,經過曲折思想斗爭終于奮發起來的田萬順、白玉山等,也都給人留下鮮明印象。車把式老孫頭,心小嘴大,世故圓滑,又頗有風趣,是長篇的一個成功的創造。通過農民形象的描寫,顯示了土地改革的群眾基礎和力量,以及農村變革的必然性和深刻性。小說在長篇藝術的民族化上進行探索,有意識地借鑒中國某些古典長篇的寫法,注意故事性,結構上用單線發展,把人物編織在故事線上,以敘述為主,選取重點場面和事件,加以精細描寫,以展示人物性格。整個作品線索單純清楚,簡潔明快,適應廣大讀者群眾的欣賞習慣。語言上采用東北民間口語,使長篇具有鄉土味。結構上有嫌松散,方言土語過多有嫌雜蕪,但仍不失為成功之作,曾獲1951年斯大林文藝獎金三等獎。
上一篇:周武王伐商
下一篇:周立波的《山鄉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