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貢,路(1897—1982)是法國作家。出生于小資產階級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應征入伍,做過軍醫,服役期間結識布洛東和蘇波,后來三人共同發起超現實主義運動。阿拉貢在戰后棄醫從文,先是一個達達主義者,后來是超現實主義者。一九二〇年以后,發表一系列超現實主義作品,如詩歌《歡樂之火》、小說《安妮塞》和散文集《巴黎的農民》等。二十年代后期思想逐漸轉變。一九二七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一九二八年與馬雅可夫斯基結識,加之對蘇聯不斷加深了解,文學生涯進入新的階段,寫了《紅色戰線》、《烏拉,烏拉爾》等革命作品,聲言要根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原則進行寫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加抵抗運動,寫作《斷腸集》、《愛爾莎的眼睛》等作品,描寫法國人民遭受的苦難。一九四五年至五十年代初,完成多卷長篇小說《共產黨員們》。原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拉貢受黨的委托,根據在對敵斗爭中犧牲的許多共產黨員的家信、手記和遺書等,寫成一部記述烈士們英勇事跡的散文集《共產黨人》。在這個基礎上,他又以小說形式反映法共黨員在反法西斯戰爭時期的革命行動。這部共分六冊的小說,就是《共產黨員們》。小說真實地描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后的法國社會歷史及與之有關的一些國家的社會政治情況,歌頌了共產黨員們的英勇斗爭,揭露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統治者與佛朗哥聯盟出賣民主的西班牙的罪行。是戰后法國文學上享有盛譽的一部現實主義巨著。五十年代蘇聯國內政局的變化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出現的事件,使阿拉貢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文學和政治觀點。長篇小說《受難周》描寫一個畫家跟隨路易十八倉惶逃離巴黎,避開卷土重來的拿破侖。這部小說標志阿拉貢創作方向的轉變。阿拉貢晚年作品(小說《處死》、《白朗茹或遺忘》、《昂利·瑪蒂斯》等)明顯表現了他遠離現實主義、回到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傾向。
上一篇:阿拉伯文化
下一篇:阿那克西曼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