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中和之美的文藝批評觀。語出《論語·八佾》: “子曰: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言其和也。”朱熹《詩集傳序》:“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哀之過而害于和者也。 ” 由此可見,此語不僅僅是對《詩經·關睢》的評論,而且反映著孔子重要的文藝批評原則,即“中和”之美,“中和之美”,即要求在美和藝術中,把各種對立的因素和成分和諧地統一起來,不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追求達到這種恰到好處的理想狀態,是一切古典藝術理論的共同特點。所不同的是,這種“中和”之美,在孔子的學說中還是人類在高尚道德品質的完滿體現。因此,以“中和”之美為中介,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又是孔子“溫柔敦厚”的“詩教”之具體原則體現,孔子認為詩歌的作用不僅在于表現感情,而且在于情感的塑造,即使人的感情在藝術的具體感情形式中得到抒發,而且得到提升,使之與人類的社會化情感協調一致,和諧統一。這種“適度”的詩教的具體美學原則體現就是: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一中國特有的心理學一倫理學美學原則對中國傳統美學影響深遠,以后許多藝術問題、藝術范疇的討論都無不可以由此溯源,如劉勰: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等。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臨川派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倫勃朗的強烈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