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現代詩人,小說家。原名蔣俠生,又名蔣光赤,1928年因避政治迫害改用蔣光慈之名發表作品。安徽霍邱人。留學蘇聯時期(1921-1924)開始寫作新詩。1924年回國,從事革命活動,同時致力于革命文學的理論倡導和創作實踐。大革命失敗后,與錢杏邨、孟超等組織革命文學團體太陽社,主編過一些革命的文學刊物。創作有詩集《新夢》(1925)、《哀中國》(1927)、《鄉情》(1930),短篇小說集《鴨綠江上》(1927),中篇《少年飄泊者》(1926)、《短褲黨》(1927)、《野祭》(1927)、《菊芬》(1928)、《最后的微笑》(1928)、《麗莎的哀怨》(1929)、《沖出云圍的月亮》(1930),長篇《咆哮了的土地》(1930年在《拓荒者》上刊出1-13節即遭禁止,1932年改名《田野的風》出版)。此外,還有通信集《紀念碑》(1927)、日記《異邦與故國》(1930)等。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文學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蔣光慈詩文選集》(1955)和《蔣光慈選集》(1963),1981年有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蔣光慈文集》陸續出版行世。
蔣光慈以寫自由體的政治抒情詩著稱。第一部詩集《新夢》寫于留蘇期間,高歌革命是它的基調。許多詩篇如《十月革命紀念》、《送玄廬歸國》、《莫斯科吟》等,都熱情地歌頌十月革命,歌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和共產主義未來的美好理想;《哭列寧》、《臨列寧墓》表達對列寧逝世的極大悲痛,緬懷“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全人類解放運動”的導師的豐功偉績,宣誓要“繼續列寧的未竟之志”。其他還有控訴帝國主義的掠奪和侵略罪行(如《太平洋的惡象》),抨擊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反動統治,號召中國勞動者“高舉鮮艷的紅旗,努力向那社會革命走”(如《鋼刀與肉頭》、《中國勞動歌》)等內容。這些詩高昂激越,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第二本詩集《哀中國》作于回國后的1925-1926年,內容多面向中國的黑暗現實。寫于“五卅”慘案后的《血花的爆裂》、《在黑夜里》、《血祭》等,大力控訴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的血腥暴行,歌頌革命者的英勇斗爭,表達了詩人不可遏止的憤怒。《我背著手兒在馬路上慢踱》表達了對烏煙瘴氣的現實的憤慨。《哀中國》沉痛地訴說了民族的、人民的苦難,表達了對祖國的深摯情意。這些詩感情深沉、悲憤,時或流露一種悵惘與憂傷情緒。
蔣光慈回國后多致力于小說創作。《少年飄泊者》是他第一部小說,書信體,通過佃農青年汪中的坎坷一生的自敘,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人民的苦難和中國革命的發展,歌頌了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及其獻身精神;《短褲黨》迅速地直接地反映了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的歷史事件。這些小說雖不免粗疏,松散,但它以直接描寫中國革命斗爭、鮮明的政治傾向和強烈的愛憎感情為特色而受到注意。大革命失敗后,他深感苦悶和幻滅,這時期寫下的作品,流露出較嚴重的消極低沉情調,“革命+戀愛”也形成一種公式,《麗莎的哀怨》因表現對流亡淪落的白俄貴族少婦不應有的同情而受到左翼文藝界的批評。以揭示知識分子道路為主題的《沖出云圍的月亮》表現了積極的轉變,但仍多“浪漫蒂克”色調。《咆哮了的土地》是第一部反映1927年大革命前后農民運動的長篇。作品不只以飽滿的熱情描寫了農民革命運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如火如荼的發展面貌,而且以鮮明的思想揭示了中國農民運動走向武裝斗爭的必然性。長篇基本擺脫了消沉情緒,趨向健康明朗,內容上較有生活基礎,藝術上致力于現實主義描寫,革命礦工張進德、革命知識分子李杰等幾個主要形象也較為鮮明,概念化、空疏松散的毛病有較大克服。它是蔣光慈創作中的一個重要收獲,也反映了初期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進步成長。
上一篇:蔣介石
下一篇:蔣子龍的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