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新人文主義
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興起的一個文學批評學派,以歐文·白壁德為主要代表。他著有《新拉奧孔》、 《盧梭與浪漫主義》以及被視為新人文主義宣言的《批評家和美國生活》等。該派在與主張個人活動和發展完全自由的自由主義者的論爭中,產生了很廣泛的影響。
該派之得名,主要在于它提倡以“人的法則”反對“物的法則”;在文藝批評中強調人的理性、判斷力和道德意志,重視文學的道德作用;尤其突出的是把“適度”或“適當性”視作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因而認為只有適度才符合人類的本性要求,人在一切活動中都應體現出秩序、節制和分寸感。對文學家說來,就應用作品來維護傳統,表現“良心理智”與“自我克制”。而文學批評的關鍵也就在于必須在傳統的倫理基礎上,肯定人內心生活的真實,服從“克制原則”,起到“均衡”與“調節”作用。白壁德說: “嚴肅的批評家所更關心的不是自我表現,而是建立正確的評價標準,用它來準確地觀察事物。他的主要美德就是均衡。他給我們帶來的特別好處就是在兩種對立的瘋狂中間起調節作用”, “無論如何,最主要之點在于對待克制原則的態度”。他還根據“運用克制原則的程度和性質劃分出兩種主要類型的現實主義”,即“宗教的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現實主義”。但當傳統的克制原則被削弱或中斷時, “又有第三種類型出現,我們可以叫它做自然主義的現實主義”
由于新人文主義者們對某些源于古希臘的傳統觀念和基督教倫理原則以及“人道主義的或宗教的標準”的尊崇,從而否定西方文藝復興以來進步的科學、哲學和文藝潮流,包括否定美國近現代文學中進步的浪漫主義文學。他們把時代的特殊惡習與文藝上的弊端,只歸咎于“克制原則”的違背與破壞,而與現實社會制度和傳統影響無關。一切違背“克制原則”的文學傾向,即所謂“自然主義傾向”與美則是格格不入的。從新人文主義者維護舊傳統,呼喚那種“人文主義的、貴族式的民主”,以及把陳舊的“判斷力”、 “自我克制”作為文學批評準則等方面來看,該派是具有明顯的保守和倒退性質的,其消極影響也曾波及中國當時的文壇。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文質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新實證主義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