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和感受在寫作中的作用
通過長期的觀察和有意識的感受,不僅能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引發創作沖動,還有助于作者的思考、記憶和想象。中外作家的創作經歷和他們寫出的作品,都反映出觀察和感受在寫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觀察和感受都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一個作者,在動筆寫作品之前,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很多,但最重要的工作是積累素材。素材積累得越多,作者對比、選擇作品所需要材料的余地就越大,當作者動起筆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竭。
高爾基正是因為在長期觀察和感受社會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才寫下了自傳性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由于貧窮,他小學沒有畢業就到鞋店當學徒,干過家傭和洗碗工的活兒。后來他逃跑了,在農村、城市、車站、碼頭到處漫游和流浪;他當過裝卸工、采鹽工、鍛工、輪船上洗碗的小伙計、車站上的守夜人;他被捕過,自殺過,也曾為了打抱不平而被打得半死;他接觸過工人、農民、學生、律師、流浪漢、小偷等各色人,有的還成了他的朋友。高爾基在這樣豐富的經歷中觀察和感受社會生活,使他上了人間的“大學”,懂得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提高了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這對他的創作取得成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曹雪芹通過感受積累“半世親見樂聞”的素材,寫出了《紅樓夢》這部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書中對于中國古代的吟詩作賦、琴棋書畫、園林建筑、官制禮儀、民風習俗等的描述,生動感人,就因為那大都是曹雪芹本人親身經歷過的,感受過的。離開了觀察感受,想占有豐富的能使讀者信服的寫作材料,是不大可能的。曹雪芹自言“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作家長期積累的生活與感受,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就會噴涌而出,呈于紙上。
二、觀察、感受引發創作沖動
作者寫作,是因為有感而發。“有感”既包括作者觀察感受的內容,也包括這些內容帶來的寫作沖動。作者正是在觀察感受中,心靈受到某人、某事、某物、某景的觸碰或強烈震動,產生了非要表現不可的欲望,才會動筆寫作。寫作沖動是寫作主體在各種因素作用下產生的一種不可遏制的欲望,這種欲望促使寫作主體實施寫作行為,而觀察和感受就是不時引發寫作沖動的重要因素。
作者在社會生活中經過長期的感知、積累,許多生活經驗、人物形象儲存在大腦里,彼此間若隱若現、若即若離地聯系著,在進入創作構思時,作者在激情的驅使下,開動思維機器,把積累的生活知識都調動起來,不斷地在感知、積累的信息之間馳騁想象力。這時,一旦爆發出一星思想火花,或者受到某種反映本質聯系的偶然事件的觸發,原來缺少聯系的情節由一種思路貫穿起來,原來找不到的語言突然跳到了面前,嶄新的藝術構思、生動的藝術形象便脫穎而出。在生活中感知到的偶然事件的觸發,往往就是引發作者寫作沖動的契機。作家池莉談道:“在我跑路跑得精疲力竭,風塵滿面,衣衫不整地癱坐在輪渡的甲板上時,我對面就坐著我在《煩惱人生》中描寫的‘印家厚父子’。我們同樣像狗一樣,我們聊了幾句,話不多,也無關緊要,可我深深地體味到了人生的蒼涼。我與這素不相識的父子倆相視一笑,心里便涌出了酸楚的滋味。當時我便想:我要寫他們!后來,我寫《煩惱人生》時,坐輪渡的‘印家厚父子’的一舉一動幾乎用不著想象就躍然紙上了。”
除了感覺和知覺直接誘發創作沖動外,還有一種創作沖動,它不是偶然的人和事或景物所觸發的,而是經過長期觀察的積累,醞釀在心里的寫作愿望所觸發的。這種愿望不強烈時,作者感受不到沖動,一旦強烈時它就火山般地爆發了。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創作沖動就是這樣產生的。他在24歲那年登上羅馬的霞尼古勒山,怦然心動,一霎時,仿佛瞥見克利斯朵夫這個人像從地平線上“站立著涌現出來”。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寫作沖動的產生也是如此。那天,托爾斯泰躺在沙發上小憩,忽然安娜出現在他面前,她好像在用她那憂郁的目光懇求式地凝望著他。幻象消失了,但他已經不能擺脫這個印象,它白天黑夜地追逐著他,托爾斯泰覺得應該想辦法把它體現出來,《安娜·卡列尼娜》就是這么開始寫作的。羅曼·羅蘭和托爾斯泰的寫作沖動當然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他們長期的感受爆發的結果。羅曼·羅蘭年輕時醉心于音樂,懷有獻身藝術的宏大理想,而父母卻要他從事教師職業,于是,理想和現實在他內心發生了尖銳的沖突,他深感才華壓抑,精神一度非常苦悶。他用自己的感受經歷在心靈中繪制了為發揮自己的藝術天才而進行反抗和奮斗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托爾斯泰在產生創作沖動之前,曾耳聞目睹過許多類似安娜的婦女的生活經歷,尤其是一個叫皮羅戈娃的女人,因為和丈夫爭吵臥軌自殺,托爾斯泰曾趕到出事地點目睹了這幕悲劇的慘象,內心非常激動,于是感受成了顯影劑,心中的安娜終于被召喚到托爾斯泰的眼前。
這種長期感受對于寫作沖動的形成作用,在寫作沖動爆發的一剎那,不可能看到它直接明顯地觸發寫作對象,但它確確實實是寫作沖動產生的隱形誘因。這種情形在中外作家的創作中也比較常見。
三、觀察感受有助于作者的思考、記憶和想象
作者在生活中搜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后,要經過比較、綜合、判斷,加以提煉,也就是說要經過作者頭腦的思考,才能鑒別哪些材料有價值,哪些材料沒有價值;才能決定哪些材料該進入作品,哪些材料應該舍去。
要想提高思考的效果,除了要求作者有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者觀察體驗生活的廣度與深度。“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記憶是一個人經歷過的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文章的作者,如果缺乏記憶能力,就不能把感知過的形象、經歷過的情緒等保存在腦子中。寫作是離不開記憶的,作家黃宗英在談記憶對寫作的作用時說:“作家好比一部電子計算機,能算出什么結果來,要看存進了怎樣的信息。其敏捷度、難度(反映的深度和廣度),不僅在于生活給他什么題目,也在于他長期儲存了多少‘地址’。”電腦沒有記憶是反映不出東西來的,“記憶”儲存的信息越多,反映的東西越多。寫作也是如此,作者沒有“記憶”,寫不出東西;“記憶”豐富,寫作的內容自然豐富。記憶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認或重現四個基本環節。觀察與體驗,是識記的重要方式之一。一般來說,觀察得多、體驗得深的事物,在腦子里的印象就越深刻,也不容易忘記,寫作時感情的閘門一旦打開,這些記憶的內容就源源不斷地在筆下流瀉出來了。
觀察體驗還有助于作者的想象。尤其是創作抒情詩、抒情散文和小說,是離不開作者的想象的。想象是人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的形象的過程。想象不能憑空產生,它必須以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為基礎。一個人的記憶表象越多,想象就越豐富;記憶表象越少,想象就越貧乏。而記憶表象的多少,是由觀察體驗的多少來決定的,觀察體驗的生活越多,儲存的記憶愈多。觀察是想象的來源,如果沒有類似的生活經驗作基礎,是不可能產生出有關的想象來的。正如茅盾所說:“北方人有一生一世沒有到過南方的,如果有人告訴他江南一帶河道之多,前門是河,后門又是河,甚至拿一個水桶可以在后門吊水,他是無論如何想象不出來的。勉強要他‘想象’出來,一定弄成四不象。”隨著電影、電視、電腦的廣泛存在,如今沒有到過南方的人也可以從屏幕上觀察感受江南水鄉的風景和江南人的生活現象,在腦子里留下記憶,這樣的記憶,對作者的想象和創作也是有幫助的,但間接的觀察感受是淺層的,一般不如直接的觀察感受那樣豐富深刻。只有通過作者直接觀察感受的生活,才會給作者留下切身強烈的體會和豐富深刻的記憶。因此,從事創作更重要的是作者對生活的親身觀察和感受。
上一篇:敘述的運用《補敘的表現形態》文學寫作
下一篇:觀察、感受與讀寫《觀察能力的培養與方法》文學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