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齡都有哪些稱謂
古人一般不用數字表示年齡,而是用一種與數字有關的稱謂代替。
垂髫:指幼年,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來代指孩童。
總角:古時兒童束發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稱總角。所以總角代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束發:男子十五歲。清朝以前漢族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而常用“束發”來指代十五歲左右的青少年。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或“待字閨中”。古代女子十五歲便到了出嫁的年歲,那時就會把頭發梳起插上簪子。清朝時所選的秀女,若是因為年齡小或是其他的原因沒有成為妃嬪,留住在宮里,也稱之為待年。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由于年紀尚小,體格不夠健壯,故稱為“弱冠”。只有青年男子才能稱之為“弱冠”。
而立:指男子三十歲。出自《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不惑:指男子四十歲。出自《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艾:指五十歲。出自《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形容老年頭發蒼白如艾。
花甲:指六十歲。此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上一篇:古代帝王為何熱衷“泰山封禪”
下一篇:古代的“九州”指的是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