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加點”是指才思泉涌
在中國古代文壇上,出現不少有名的才子。他們才思敏捷,寫下無數名篇佳句,同時給后人留下很多典故。“文不加點”的典故就與著名才子禰衡有關。
禰衡,字正平,是東漢末年很出名的才子,他性格剛直,狂傲不羈。因為對曹操的為人很是不滿,一再拒絕曹操的召見,曹操雖然心生惱怒,但是惜才不忍心殺他,便罰他做了鼓吏。禰衡不滿,便當眾裸身擊鼓辱罵曹操。曹操非常生氣,欲借他人之手殺掉禰衡,將他送與江夏太守黃祖。禰衡終以冒犯黃祖而被殺。
禰衡長于筆札。在江夏的時候,黃祖的長子黃射在洲上宴請賓客,有人獻鸚鵡,他為娛樂賓朋好友就讓禰衡寫賦。禰衡攬筆而作,一氣呵成,文不加點,辭采甚麗,《鸚鵡賦》便是如此產生的。蕭統曾這樣評價禰衡:“衡因為賦,筆不停輟,文不加點。”從此留下了“文不加點”這一典故。
所以,成語“文不加點”的“點”是修改、改動的意思,指寫文章時一氣呵成,沒有進行一點修改。現在很多人錯誤認為“文不加點”的“點”是標點的意思,其實是說不通的。
上一篇:“捉刀”與“捉筆”有何不同
下一篇:“新婚燕爾”原指棄婦的哭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