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門投止”被誤用
“望門投止”見于《后漢書·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意思是說東漢時,宦官侯覽擅權(quán)專政,他家里人更是仗勢欺人,欺凌百姓。張儉便冒天下之大不韙,寫信告發(fā)了侯覽及其家人,但是告發(fā)信最終還是被侯覽扣下了。侯覽反咬一口,向朝廷誣告張儉私結(jié)黨羽,欲謀不軌。張儉聽到此消息后,只好四處逃亡。看到哪家可以避難,就投在誰家門下。張儉一向為人正直,在百姓中聲望甚好,老百姓即使冒著風(fēng)險也愿收留他。直到黃巾起義爆發(fā),漢靈帝下令解除“黨錮”,張儉才得以結(jié)束逃亡生活。
后來,便有了“望門投止”的成語,形容人在危急情況下,看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暫時的存身之處。現(xiàn)在一般用作暫求安身之意,也有急中生智,臨機(jī)決斷的含義。而不是“要去投靠別人,遭到拒絕”的意思。
上一篇:“方丘祭地神”指的是什么
下一篇:“株連九族”的“九族”指的是哪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