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概說】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都是用手一本本地抄寫的,費時費力。隋唐時期,出現了雕版印刷術,就是把字刻在一塊塊木板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宋代的時候,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大大地改進了印刷技術。他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方塊,一端刻上文字,稱為活字印臺。印刷時,將活字印臺按照文章內容排列好順序,把另一端固定在涂有黏劑的底盤上,放在一個個鐵框內做成印版,然后在刻有文字的版上涂上墨跡,再用紙覆壓就可以印出文字了。印刷結束后,可以把活字取下來,下次印刷還可再用。
對此,北宋科學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的《活板》一文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要比歐洲發明早了四個多世紀。印刷術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向西傳到了埃及、歐洲。印刷術的發明,成為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
【故事錦囊】
北宋時,有個叫畢昇的人,出身貧寒,但愛好鉆研。當時,杭州有位稱“神刀王”的雕刻師傅,技術高超,名氣很大,可他有個怪脾氣,從不肯收徒弟。當時畢昇還是個孩子,聽說后前去拜師。“神刀王”看他聰明靈巧,破例收下了他。從此,畢昇跟著師傅勤學雕刻技術,時間一長,他的雕刻技術大大提高了。
一天,師傅受人委托雕刻王羲之的《蘭亭序》,他讓畢昇蹲在一旁觀看揣摩。畢昇不小心碰了一下師傅的胳膊,導致一個“之”字沒刻好,整塊木板報廢了。師傅并沒有責備他,可是畢昇卻非常難過,一連幾天為這件事感到內疚。
他經常琢磨,用木板雕刻印刷這么麻煩,是否可以改進一下呢?有一天師傅讓他去集市上買菜。他來到了一個刻章的攤前,看到一個個圖章放得很整齊。心想,如果印刷也能像刻圖章一樣把需要的字一個個排起來,就不會因為一個字壞了而影響整塊雕版了。這使他想起了小時捏泥人的游戲,為何不用泥來試試呢?
回來后,他用膠泥做成了一個方塊,在上面刻成字,曬干后涂上墨,果然印出了字。他又向燒瓷的師傅請教,膠泥經過燒制后,變得更硬了,成為活字。印書時,把活字排版后固定在鐵框里,省時省力,還提高了印刷數量。他的這一發明,連師傅也贊不絕口,連連夸畢昇善于學習和鉆研,是個有心人。
畢昇的發明比歐洲早400多年,成了活字印刷的“祖師爺”,對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知識庫】
“當代畢昇”——王選
王選早在1975年就對漢字激光照排技術產生了興趣,當時我國印刷業仍停留在鉛印時代。王選針對漢字的特點,發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壓縮技術和復原方法,并設計出相應的計算機芯片,首次使用“參數描述方法”描述筆畫特性,這些成果開創了漢字印刷的一個嶄新時代,被公認為是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后中國印刷技術上的第二次革命。王選也獲得了我國印刷界個人最高榮譽獎——畢昇獎,并被譽為“當代畢昇”。
上一篇:國學《李杜詩篇萬古傳》賞析
下一篇:國學《浩然之氣》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