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紙術
【概說】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杰出的發明創造。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可是這種紙不但質量粗糙、數量少,而且成本還高,很難普及。
到了東漢時期,有一個叫蔡倫的人,改進了造紙的技術。他找到了更多的原料,使造紙的成功率更高、成本更低。
造紙術出現以后,開始向外傳播開來。從公元7世紀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阿拉伯地區;10世紀傳入北非;14世紀后傳到了歐洲地區。
造紙術的發明與傳播,使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加快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故事錦囊】
造紙術發明以前,我們的祖先多是把文字寫在一片片的竹簡上,然后再用帶子把竹簡串起來,形成冊。可是竹簡不僅重、占地方、字跡易掉模糊,而且還容易被蟲子蛀掉。當時,也有人把字寫在絲絹上的,絲絹雖然輕便一些,可是它的原材料是蠶絲,產量很少且十分昂貴,一般人用不起。這給人們讀書學習造成了許多不便。
西漢時出現了一些較為便宜的植物纖維紙,可是這種紙十分粗糙,不適合用來書寫。東漢時,有個叫蔡倫的人在宮里任職,經常要書寫記錄東西。時間一長,他覺得絲絹耗費太大,就決心尋找一種更實用的東西來代替絲絹。
一天,從江南來了一位叫黃昌的工匠,蔡倫想弄明白絲絹的制作過程,就找到他說:“您能不能把絲絹的制作原理和過程告訴我?”黃昌詳細地告訴了他。聽完黃昌的解答,蔡倫便問:“絲絹是一種纖維,能夠粘連在一起,所以可用來書寫;但絲絹太少了,我們能不能找到其他有纖維的東西來代替絲呢?”
于是,他們開始了實驗。為了造出既經濟又實用的紙,蔡倫找來了樹皮、麻皮、破布、廢漁網等常見的材料,放到大鍋中,加上水煮爛,然后把它們搗碎做成紙漿。時間一天天過去了,他們每天把自己弄得臟兮兮的,周圍的人都把他們當作怪人,不愿意接近。可他們從不理會,仍然埋頭研究造紙的新方法。
經過成百上千次嘗試,他們掌握了一種叫“漂絮”的方法,即用席子去撈那些紙漿,撈出來的紙漿就會在席子上形成薄薄的一層,晾干后就變成了紙。他們在紙上寫字,效果不錯,這些紙比絲絹吸墨快,不容易散開,還可以長期保存。
直到現在,我們使用的宣紙、綿紙還是沿用著當初蔡倫造紙的方法。為了紀念蔡倫,人們就把用這種造紙工藝造出來的紙稱之為“蔡侯紙”。
【知識庫】
洛陽紙貴
左思是西晉時期一位十分出色的作家。他為文十分嚴謹,注重質量而不追求數量,曾用一年的時間寫出了《齊都賦》。后來,他全家遷到京城洛陽居住,他也被朝廷授予了著書郎一職。從此,左思開始構思創作《三都賦》(“三都”是指魏、蜀、吳三國的都城)。
他整天冥思苦想,考慮文章的結構和詞句。書房外的走廊里、庭院里甚至廁所里都被他掛上紙和筆。一旦想出一個妙句,他就立即用筆記錄下來,并在以后反復地推敲、修改,直到他認為滿意為止。就這樣,他每天努力寫作,十年后,終于完成了《三都賦》。
《三都賦》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達到了空前的藝術高度。作品的藝術價值極高,受到了當時洛陽名士的廣泛贊譽。當時京城洛陽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都競相買紙抄閱。一時間,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價格大漲。
上一篇:國學《中國篆刻藝術》賞析
下一篇:國學《乘肥馬,衣輕裘》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