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民謠:寶安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蠔。
走出寶安境內(nèi)的西鄉(xiāng)北帝古廟,我又想起了天井墻上掛著的那幅手作長卷。
向?qū)б仓v不準確這幅畫的作者姓甚名誰,只說是一位歸國華僑。幾十年前從寶安背井離家、渡海過洋的很多人,攜妻帶子,陸續(xù)返回后,都會做一個相同的決定,要來北帝古廟覲拜。
北帝古廟,是他們離開的起點,也是歸來的終點。
寶安大變,也許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睜再大的眼睛也尋找不到存在過的記憶。也許,唯有北帝古廟是不變的,是能讓他們舊夢重溫之地。其實古廟也無時不在變化之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37年)的它,歷經(jīng)約500年的風吹雨打、歲月蹉跎,來來往往的步履、青石板上的磕磨、老物件上的包漿、留不住的斑駁時光,皆已物是人非。
我站在廟門前,熙攘的人流、林立的鋪面、長長的街道,都被眼前這棵高大鳳凰樹的繁枝茂葉所遮蓋。一個聲音從耳邊飄過:
“出北帝廟門,就是海! ”
但眼前沒有海,也看不到河流。車水馬龍,城市繁華,走到這條西鄉(xiāng)老街的古廟前就噤了言,是時光的水流將歷史沖積到了這個角落和原點。疫情之囿,龍獅坐鎮(zhèn)的廟門是緊閉的,獅身乃大理石鏤空雕刻,看得到毛發(fā)、舌紋的刻功之精細,兩旁的龍柱上龍紋、云紋、人物的神情,栩栩如生。我們經(jīng)側(cè)門而入廟,磚木結(jié)構(gòu)的廟宇不大,面闊七米八,進深十四米,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前殿開著一扇凹斗式門,屏門上掛著“玉虛宮”木匾,筆重線壯,天井兩側(cè)各有卷棚頂廊廡,廟內(nèi)供奉的“北方真天精武玄天上帝”端坐后殿內(nèi)的神臺之上。據(jù)嘉慶年間的《新安縣志》記載,當時的北帝廟,與孔廟、關(guān)帝廟并列為官方認可的廟宇。時間刷刷洗洗,古廟卻僅是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 、 1994年進行過兩次修繕,現(xiàn)狀所存之完備,可見保護之妥帖。
古代對北帝的信仰本質(zhì)上也源于對星辰的崇拜,而民間說北帝管水,對水的敬畏,也被視為是向鎮(zhèn)護北方主司風雨之神尋求佑護。這讓我信了“出門就是海”的言說。那些出海的人,在家翹首等待的人,唯一的聯(lián)系是天上可以看到的星辰。互相思念、相互牽心的親人,守望著夜空中最亮的星,祈禱著風調(diào)雨順、平安團聚。
恭立于墻上的手作畫卷前,我端詳了很久。圖上可以看到深圳河、珠江口,對面是香港,更遠的地方有一個巨大的“南洋” 。1983年,歸來的華僑憑借母親和鄰里老人講述的記憶,精心畫出了這幅《西鄉(xiāng)晚清繁華錄》 。市井、風物、建筑、民俗、人事,西鄉(xiāng)的舊時光景鋪陳畫紙而一展無遺,這頗似張擇端名傳史冊的《清明上河圖》 。我真真實實地從畫卷上看到,這個曾經(jīng)是伶仃洋畔一個小漁村所擁有過的龐大喧嘩,也看到逐水而居、斬浪而漁的人們就是從這里出海奔赴遠方。
遠方有多遠?那些離去的人和歸來的人,臉上堆滿海風刮亂的皺紋。皺紋相連,誰也沒測量過距離有多遠。但不論多遠也得回來,回到故地再看一次“海” 。
“海”是盛大的廟會。北帝誕辰日“三月三” ,名目繁多的戲劇表演和民間歌舞,在這一天把西鄉(xiāng)喧鬧成一片“海” 。巡游的隊伍從西鄉(xiāng)公園后門出發(fā),行經(jīng)荔園路、南城橋,又回到真理街,鑼聲鼓點,且行且舞。古廟門前,是另一番鬧騰,龍飛獅舞,跳躍騰挪,眼花繚亂。炮聲隆隆中,人們抬著推著稱為“色柜”的小舞臺,一群妝扮好的孩子,踩著藏匿在長裙短袍的“鋼座”之上,凌空而立,英姿颯爽。這種被稱為“飄色”的傳統(tǒng)表演,其實是一種融魔術(shù)、雜技、音樂、舞蹈于一體的民間藝術(shù),是一群人“回到”過去進行的講述。這讓我想起家鄉(xiāng)被高蹺、地臺簇擁的長樂故事會,也擁有著一群與之相似的歷史“講述者” 。
“講述者”的歷史和歷史的“講述者” ,似乎要幫人們挽留住時光,呈現(xiàn)時間里的傳奇。那些眺望大海又從這里出海的人,有誰想到自己會成為傳奇呢?我又想起手作長卷中的西鄉(xiāng)繁華,在濃墨淡筆中,是鱗次櫛比的建筑,是岸邊的大小船只,是海的起伏波瀾,也是被符號化的人群。
出北帝古廟,踅轉(zhuǎn)西行數(shù)百米,我尋找到長卷中的綺云書室。翹檐,飛角,門庭闊大,那是緊鄰當?shù)剜嵤霞易屐籼玫囊淮苯ㄖ嬚叱尸F(xiàn)的西鄉(xiāng)晚清,正是它誕生的年代。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鄭氏手作” ,已成為深圳歷史上最大的私人書室建筑。
它的主人是鄭姚,一個有著好手藝的木匠,也是后來香港殖民時期粵港有名的房地產(chǎn)商。在我眼中,這是個出海者,也是能和木頭、石頭說話的人。跨門而入,前中后殿的木雕,東船廳、西書樓、花園里的石刻磚雕,精美的圖案中透出精湛工藝,屋內(nèi)柱梁是整根紅木,百年風雨摩挲依舊堅固如初。若不是出過海的人,怎會有如此魄力和心氣來建一間書室。3000多平方米的宏大規(guī)模,代表著當時建筑藝術(shù)的頂尖水平,是歸來的出海者才有的開放胸襟和尖銳眼力。晚年的鄭姚像造海上燈塔般建造著這間書室。他懂得真正的塔尖是人才,家族子弟、鄉(xiāng)鄰后人的培養(yǎng)和品德教化此后就在這間書室完成。他點亮了“燈塔” ,不只是讓出海者看到回家的路,更是讓他們看到遠方的光。
綺云書室的聲名大噪還與鄭家的另一個出海者有關(guān)。她是鄭姚的孫女鄭毓秀——14歲東渡扶桑求學, 15歲加入同盟會,數(shù)次參與反清刺殺行動;遠赴巴黎攻讀法學博士,后與丈夫魏道明一道返滬,成為上世紀30年代身份顯赫的大律師;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魏道明接任胡適為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她又前往美國參與抗戰(zhàn)工作。追溯她的足跡,還有太多漫長的敘說。其履歷清單上的第一,足以令人生出切齒的敬仰:中國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女律師、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長與審檢兩廳廳長、國民政府時期第一位省級女政務(wù)官、第一位非官方奉派法國的女性外交特使……這位人生如同傳奇的出海者,就是在綺云書室接受的啟蒙教育,是從北帝古廟前上船去的天津,爾后去到日本留學,開啟了她的“人生海海” 。
一座古廟、一幅畫卷、一條老街、一幢建筑、一段出海人生,都是這片土地前世今生的講述者,也都是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締造者。深圳是從寶安脫胎換骨的,西鄉(xiāng)的海就是寶安的海、深圳的海, “得寶者安,以康民也” ,這片土地叫西鄉(xiāng)、寶安,也叫深圳、粵港澳大灣區(qū)——我在腦子里盤算著它們復(fù)雜而又簡單的數(shù)學算式,似乎只有一個答案:向海而生、向海而興。我仿佛又聽到一個聲音,是那些從過去到現(xiàn)在,一代代望海、出海又回來的人們,在說著同一句話:是山就要崛起,是海就要浩蕩!
上一篇:周芳《冬夜“暖床”》
下一篇:周華誠《出門即是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