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德國古典美學》
當代著名美學家蔣孔陽著。1980年6月出版。德國古典美學是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以康德、費希特、謝林、歌德、席勒和黑格爾為代表的一個唯心主義美學流派。它繼承、批判、改造和發(fā)展了西方以往的美學理論,在西方美學史上占有極重要地位。本書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為指導,尤其深刻地領會了馬克思、恩格斯對德國古典哲學與美學的有關論述,運用歷史主義和具體分析相統(tǒng)一的方法,對這一美學流派作了深入的分析評述,從對該流派的總體認識,到對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論的評價等一系列問題上,發(fā)表了有創(chuàng)建的觀點,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
作者首先注重對德國古典美學的整體把握,既把它視作西方美學鏈條上的重要一環(huán),又把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tǒng)加以研究。在研究中,作者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了德國古典美學產生和形成的階級基礎、社會基礎,論及了由于德國資產階級既向往變革、不滿現(xiàn)實,但又害怕人民、仇視革命轉而向貴族階級妥協(xié),逃向純思辨的理論領域的軟弱性,造成了德國古典美學的唯心主義性質。從這一基本認識出發(fā),作者揭示了德國古典美學理論的本質特征以及決定這種本質特征的社會歷史原因。
在此基礎上,作者注重從西方美學思想的各個歷史階段的內在聯(lián)系性上去把握德國古典美學。他縝密地追溯了德國古典美學的思想淵源,探討了它與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美學、英國經(jīng)驗派美學和德國理性派美學的關系,闡明了德國古典美學之所以能夠總結以往資產階級美學的成就,形成龐大體系的另一重要原因。作者還評定了該流派所占有的歷史地位,對其能把辯證法全面地引進美學研究領域, 并成為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主要來源之一等重要意義,作出了公允的評論。
該書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注重對德國古典美學的綜合性把握。作者能緊密結合西方哲學史和文藝史考察該流派思想理論的哲學淵源和現(xiàn)實依據(jù),使立論具有堅實而豐富的材料基礎。
上述研究方法和特點,貫穿在書中對德國古典美學六名主要代表人物的美學思想評析中。在對集哲學家、美學家于一身的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的研究中,作者簡要介紹其生平、著作,分析了他們的美學與其哲學體系的關系,探尋了他們的美學出發(fā)點,對他們的美學既作了總體勾勒,又指出其理論的核心觀點,歸納得扼要明晰,重點突出,論述上精當透徹,富有說服力。如對康德,作者就從集中體現(xiàn)康德美學思想的《判斷力批判》入手,分別剖析了其“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等主要理論,肯定了其中的合理性與有啟發(fā)性的方面,同時也深入批判了康德美學的主觀唯心主義、形式主義及調和折衷、自相矛盾的糟粕部分,從整體上對康德美學作了富有新意的簡要總結。對黑格爾,作者在揭示其客觀唯心主義理論體系與其辯證方法之間的基本矛盾的基礎上,一方面揭示了黑格爾美學體系的唯心主義實質和妥協(xié)性,一方面也肯定了黑格爾自覺地把辯證法運用到哲學與美學中,使之達到了當時資產階級學術水平的頂峰這一歷史功績。作者抓住黑格爾所提出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這一核心命題。
深入評析了黑格爾關于美的本質、自然美、藝術美、藝術發(fā)展的歷史類型以及各門藝術的體系等一整套美學觀點,并作了辯證的、概括的總結。其中多有富于啟發(fā)性的理論見解。
本書對于兼藝術家、美學家于一身的歌德、席勒,則偏重于從其藝術美學理論方面予以評述。首先,作者從德國古典美學的歷史聯(lián)系性角度出發(fā),認定了他們在德國古典美學中的地位——“席勒的美學可以說是從康德到黑格爾的一個轉折點,而歌德則在這個轉折點上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作者著重探討了歌德關于自然與藝術的關系這一極有影響的觀點,肯定了歌德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和現(xiàn)實主義藝術觀,以及他在文藝真實性問題上的卓越見解。在評價席勒美學時,作者以《審美教育書簡》和《素樸的詩和感傷的詩》這兩部最著名的著作為根據(jù),對席勒的“游戲沖動”說、美的特征論、審美教育主張,以及關于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等一系列重要的代表性觀點,作了恰當?shù)姆治稣摂唷?/p>
全書的最后部分設有“對于德國古典美學的批判”專論,探討了資產階級右翼、左翼對德國古典主義美學的批判,并重點論及了馬克思主義對該流派的基本態(tài)度,闡釋了馬克思、恩格斯對其是如何加以批判、改造的。本書學術性強,資料豐富,引證翔實,達到了對西方美學遺產批判地加以繼承的目的。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錄鬼簿序》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悲劇的誕生》